分享文案:英國《衛報》說:這是心靈成長領域最重要的一本書;美國《紐約時報》說:這是一本偉大的書,會帶給你正念的力量,讓你混沌的人生獲得指引。
與個人成長密切相關的,或者整理心靈。成為縱生中,精英的頭腦。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臺版,也有簡體中文版。暢銷書,身心靈提升,由長大成人,有意識去改變一些行為。共通點,來要求自己做到。
半小時,提取書的精華,先入為主(預習)。再閱讀這本書。把讀書會當成,認知的新起點,改變的新開始,再去努力。
成功關鍵,看完后,行動,調整,思考到方法,把方法的效果放大。
一、全書的特點:提問貫穿全書。
提問為了引出思考,引出作者的思考,讀者的思考。改變是成長的第一步。
分析現狀,自我檢測。人活著活著一不小心就生病了,此書治療:觀念上的病。
二、這是你想要的自己嗎?
HPPS:高潛質人群。(例如,做事不長久,常常徒勞無功;無法樂在其中,即使在你人生作重要的活動;制定計劃,無法貫徹落實計;接近成功時萌生,放棄的念頭)慣性模式,十年前是這樣,10年后還是沒有突破。(在觀察的角度)
你是不是這種人?有沒有某個缺點,你一直在重復重復。
自省:古代圣賢,功過格。有標準有觀察。
自定義,例如,身邊,我欣賞的10個人,我欣賞的特質,以這些特質作為檢驗自己的標準。
或者圣賢,偉人的標準。
你現在是在打開你的人生,還是在限制自己的人生?
你要成為一個怎么樣的自己,你是不是想要的自己?
多點問問題,逼問自己,你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自己。
態度與方法。
例如,寫作,我一定要寫(好的態度),坐不住(方法有問題)你用什么時間來寫作?一整天。太長了,我會在2個小時寫作,一定要寫作。效率效果都非常好。
三、孕育平庸的搖籃
第二章,人是活著一個某種循環模式或慣性當中。你今天要開始培養新慣性,什么慣性使你變得平庸,改掉它,養成新習慣替代它。(跟你最近的目標結合)
一切由你而起。我是一切的根源。
你建構世界的中心概念,其實是你對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你覺得自己是誰?所有的概念將由此衍生,你對自我的認知過程,和你對世界的認知過程是一樣的。你以自身的性格、稟賦為背景,開始觀察聆聽和嘗試,從出生之后,你一直被討論,被描述,尤其是針對你的性情和才華,你感覺到父母和其他人對你的興趣,從中可以判斷自己的重要性,雖然我們在9歲之前尚未能描述世界的全貌和自己的價值,但這些早期的描述和經驗將是你自我意識的重要指標。
你定位的角色,決定了你演的是哪一出戲。你能演什么角色,這出戲就是怎么樣的。(自我意識,一開始是被教導的,后來是你自己摸索、探索的)
但要記住最重要的一件事:別被標簽害了你。
從小到大你會總有一些很擅長的事情,擅長可能是天賦,也可能是運氣讓你做的比同齡人好。成長過程會有些人給你貼標簽,那只是別人的認知,遠遠不及你對自己的認知重要。
通常的標簽,有好標簽,有壞標簽。例如優秀的表情(別人對你很高的期望、目光=被無形要求做事情)虛無,贊美得越久就越緊張(被要求有所作為)
這讓我聯想到舍友的妹妹,家里人期待她能考上重本,每次考試下降15分左右就鴨梨山大,看著周圍的同學報補習班,自己也主動跟家人提起上補習班。
要知道“標簽不重要”,人生、世界,是你對自己的看法。沒有人能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除非你允許了。你選擇接受別人對你的看法,不是別人怎么害了你,是你自己的選擇。
四、你的魔法怎么不見了。
書本,到社會,感覺一切都變難了。邁出這個事情,會想很多,選擇什么,選錯了怎么辦?干脆不想了,先去做,錯了再改。隨著年齡,可能感覺,輸不起。
有一定的標準,再選擇,便簡單很多。例如有朋友邀請看電影,可是書還沒有寫,書和電影之間就比較好選擇了。遇到沒有判斷標準的難題,先做了。
你想在工作中得到什么?與書本作對比
(12個愿望:1興趣,2挑戰刺激,成就感3.參與感4.有重大的意義,造福人群5.認同,實現自己的價值6.影響力7創意8.獨立,自己做決策無需再征求別人意見9掌控10收人,獲得優厚的待遇11趨于穩定性12環境,工作與人相處的環境)下一次工作,你的期待是什么?
從而選擇你最喜歡的工作。
你總是彩排的人生中度過。
其一,你總是把人生當做彩排,沒有好好地演一次。明明每一次都是現場直播的,要時刻做好準備,開播時拿出自己最好的狀態。彩排的人生,你沒有把自己當做演員,仍把自己當做觀眾。
你真的有用盡全力過每一天嗎?今天呢?昨天呢?前天呢?這一周呢?過去你有用盡全力嗎?你是在彩排還是在現場直播呢?你要一個彩排的戲劇呢,還是完美的,大家歌頌的完成品呢?都是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