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輕禪
掩卷已然接近凌晨三點,躺在床上毫無睡意,《困在時間里的人》一個個從我腦海閃現,他們是那樣清晰、深刻,每一個人物身上似乎都有傷痛,每一個人也都不完美,可他們并不讓人生厭。也許,生命中總有這樣的際遇,在拯救別人的同時也拯救了自己。
很難想象《困在時間里的人》居然是作家霍莉·塞登的處女作,故事看似虛構,又倍感真實,故事中的人像極了生活里的你、我、他。這是一個關于救贖與被救贖的故事,這也是一個值得人反思的故事。
1995年,十五歲的艾米失蹤,被找到時身受重傷,爾后她陷入無止境的昏迷。15年后,亞歷克絲偶然在醫院發現植物人狀的艾米,因曾經生活于同一郊區,她心生憐憫,決意挖掘出當年艾米失蹤的真相,找出兇手,故事由此展開。15年后,當年艾米身邊的人,有人已經結婚,有人失蹤,有人心懷歉疚,有人遠走他鄉……謎團重重,究竟誰才是傷害艾米的兇手?
尋找真相的過程,并不順利,每當亞歷克絲覺得無限接近真相時,都會因一個確鑿的證據而使希望落空。一次又一次,她最終找到了傷害艾米的人。故事結局讓人意外,細細品味,又能在前面的鋪墊中尋找到蛛絲馬跡。如此探尋真相的過程,增加了閱讀的體驗感,猶如過山車一般,一個又一個高潮令人激動萬分,而當真相并非如同自己猜想那般,又萬般失落。這亦是我打開這本書就放不下,一直讀到凌晨的原因,隨著作者的講述,我迫切的想知道真相,當真相揭曉,又讓人感慨萬千。
從創作手法上來講,霍莉·塞登寫《困在時間里的人》選用了多人視角寫作的方法,主要有艾米、亞歷克絲、雅各布等人,這就相當于一次給予讀者三條線索,這三條線索有所關聯,又相對獨立:昏迷卻還有意識的艾米,思維停滯于1995年,去感知15年后身邊的一切;記者亞歷克絲抽絲剝繭般的尋找真相之路;經常去探望艾米、心懷愧疚,內心藏有秘密,生活一團亂的雅各布。這種創作手法的好處之一在于,它可以讓讀者追隨每一個線索,若將三條線索聯系在一起,便會產生無數種可能,究竟哪一種可能才是真相?這是亞歷克絲的思維過程,同樣也是讀者的思維過程。好處之二在于,如此創作手法可以緊緊抓住讀者的心,即使一條線索不吸引人,還有另外的線索可吸引讀者,當然了,對于《困在時間里的人》來說,每一條線索都值得追尋探索。
若看故事中的人物,每一個都頗有深意。故事主人公亞歷克絲,嗜酒成性,因此失去了未出生的孩子、丈夫、家庭,離婚后仍然不能嚴格控制自己;雅各布,曾經艾米的男朋友(杰克),雖然結婚即將迎來孩子,可15年的時間,他卻從未真正走出來,他心懷愧疚,背著妻子時常去探望艾米;杰克的弟弟湯姆為此轉學,情緒十分低落;艾米的養父鮑勃,因艾米出事選擇離開,隱姓埋名的生活;艾米的母親喬,因承受不住女兒遭遇帶來的打擊,一年后自殺;艾米的生父,滿嘴謊言,甚至想用相關信息謀求錢財……
從這一個有一個人活生生的人物中,我看到的是真實。這是人性的真實,也是社會的真實。雅各布怯懦,不敢面對過去,才一次又一次對妻子撒謊;喬的絕望,似乎從艾米出事那一刻起,她的心就死了;鮑勃的無奈,雖然深愛喬,卻無法將她從心死中拯救出來;湯姆的猶豫不決與心懷愧疚,或許當時他伸手悲劇就不會出現;艾米養父的現實與無賴,為了錢財不惜撒謊……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缺陷,都在回避與逃脫。然而,當亞歷克絲決定尋找真相,他們一個個人再也無逃脫的可能性時,選擇了直面過去,也許直面過去不可避免的會帶來傷痛,可唯有查出真相,和過去告別,才會迎來一個新的自己。
這就是《困在時間里的人》所想表達的主題。故事里,艾米15年一直在沉睡之中,她是被困在時間里的人,其他人,又何嘗不是?只是他們被困住的并非身體,而是靈魂。就連亞歷克絲也被自己困在時間里,不能忘記過去,不能走出來。幸運的是,當真相揭曉,兇手接受了懲罰,其他人也從被困的時間里走了出來。
有趣的是,初讀《困在時間里的人》,覺得這是一個懸疑故事,讀過后,才發現這是一個關于救贖與被救贖的故事。它除了帶給人驚險刺激的閱讀體驗之外,還讓人不禁思考:現實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困在了時間里?如果是,那么當你遇見《困在時間里的人》,興許是你走出來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