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的進步往往會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無論是印刷術的發明, 汽車的出現, 還是電腦 / 互聯網的興起, 我們的生活也隨之產生了巨大的變革。
每當一種新的信息獲取方式出現的時候, 總會有人為其帶來的便利和大眾化應聲喝彩, 也總會有人譴責其可能對人類智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蘇格拉底曾經擔憂寫作的普及會帶來人類記憶能力的退化; 17世紀的作家Barnaby Rich也曾將那時大量發行的書籍比喻為那個時代最大的頑疾。
今天, 互聯網無疑已經成為了我們獲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通過互聯網, 人們可以與世界上幾乎所有地方通訊, 而鼠標輕輕一點即可為我們帶來所有我們需要的信息。 手機等移動互聯網設備的出現讓我們更加方便的連接到這海量的數據之中。 在生活的各方各面, 互聯網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互聯網時代閱讀的利
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媒介, 與傳統紙質閱讀相比, 互聯網閱讀在很多領域擁有巨大的優勢:
更大量的信息
從各種常識信息, 到形形色色的晦澀話題。 你幾乎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你所需要的一切信息。 相比紙媒時代, 在互聯網時代, 信息更加平等的為所有人開放。 這無疑擴展了各種信息和知識的傳播廣度。
更及時的資訊
通過互聯網, 我們能夠更快的得知最新發生的動態, 傳統的報紙 / 電視新聞在這個時代顯得步履蹣跚。 Twitter, Facebook等實時社交網絡使這一過程更大大加速, 我們甚至可以在事件發生后馬上得知現場的最真實的報道, 無論是阿拉伯革命, 還是日本地震, 都將這一點體現的淋漓盡致。
更快的閱讀速度
得益于互聯網的基本架構和超鏈接等功能, 信息得以在互聯網上以一種更易于快速獲取和閱讀的方式組織起來, 這使得讀者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
更便于數據的研究
互聯網便利了各種數據的查詢和研究, 海量的學術數據通過方便的檢索和鏈接為學者們所用, 為他們在信息獲取方面省下大量精力。
更容易發現新的信息
我們在互聯網上瀏覽時, 往往會意外的獲取我們意料之外的有用信息, 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我們的視野。
更方便的互動交互
互聯網上進行閱讀, 我們可以加入很多傳統閱讀無法實現的要素, 例如加入音樂 / 視頻 / 動畫等多媒體內容, 強化閱讀的體驗; 同時我們還可以方便的發表我們對該材料或觀點的看法, 并與大量在日常生活中無法接觸到的人進行交流和討論。 這對于閱讀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交流過程。
更少的花費
我們可以省下不少購書的花費…當然那些好書仍然值得我們購買。
二、互聯網時代閱讀的弊
盡管互聯網上的閱讀擁有眾多優點, 但不能忽視的是, 當前互聯網上的閱讀也有其不能回避的問題存在:
更多的信息, 但低質量內容泛濫
互聯網上擁有海量的信息, 但其中可謂魚龍混雜, 既有優質的內容, 也充斥著大量垃圾信息, 很多時候我們很難簡單的分辨處哪些有價值, 哪些沒有。 另外, 人們在互聯網上更多的只是簡單的瀏覽或是淺閱讀, 造成的結果是網上的內容很多只是一些摘要或總結, 而缺乏那些必要的詳細內容和附加信息。
更快的瀏覽, 更多的遺漏
人們傾向于快速的掃過一遍頁面的信息, 如果沒有明顯的感興趣的內容, 就迅速跳轉到別的內容。 而有價值的信息可能就藏在這些被忽視的文字中。
過多的干擾
互聯網上存在過多的干擾, 如廣告 / 超鏈接 / 視頻 / 圖片 / 彈出窗口 / 電子郵件/ 聊天信息。 當你在網上閱讀時, 往往會有大量讓人分心的干擾因素。 這使讀者很難保持專注的閱讀狀態, 也很難能夠安靜的去進行深入的思考。
硬件的限制
試試長時間盯著電腦屏幕, 你就會知道對閱讀來說, 電子屏幕和紙質書相比是多么的不舒適。
如果電腦鬧崩潰了, 或是瀏覽器 / 應用意外退出, 你還能找回之前的閱讀內容嗎? 很多時候, 即使能夠找回來, 那也會花去我們大量的精力, 其他一些情況下我們甚至沒法將其找回來。 此外, 如果設備沒在身邊, 甚至電力中斷, 那么那些云中的數據就與我們絕緣了。
大量的人群反映自己已經無法閱讀過于長篇的文章, 在閱讀時很難保持注意力, 更習慣于閱讀短文, 而不是完整的書籍等問題。 越來越多的人承認, 他們瀏覽網頁的時間已經大大超過了讀書的時間。 事實上, 我們用”瀏覽”這個詞已經最明顯的表明了當前互聯網上的閱讀模式和其最大問題。
三、如何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
毋庸置疑的是, 互聯網帶來了信息數量的爆炸和信息獲取的平等, 更多人得以獲取更廣泛的知識。 但人們擔憂的是, 這種淺層次的, 碎片化的閱讀方式會不會對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不利的影響, 研究顯示這種閱讀方式對我們的抽象概念 / 內省 / 推理 / 批判性思維等方面有不良影響, 雖然我們無法斷定長期的利弊, 但這些擔憂的確不是杞人憂天,
那么, 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呢, 我們既能夠利用互聯網提供的大量信息和交互手段, 同時也能夠保持我們繼續深入思考的習慣。 在很多方面, 人們做出了不少的嘗試。
更好的閱讀體驗
我們都遇到過那些糟糕的網站(或是應用), 字體不清晰 / 字號過小 / 頁面混亂 / 廣告充斥。 在這種時候, 即使其擁有優秀的內容, 我們往往也無法安心的進行閱讀, 結果是讀者要不迅速的看完離開, 要不干脆放棄, 這對內容創造者和讀者來說, 無疑都是巨大的損失。
內容本身無疑始終應該是創造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但如何讓人們擁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的內容創造者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好的呈現方式可以讓讀者更加專注的投入到內容當中去, 內容也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而糟糕的呈現則會趕走眾多潛在的讀者, 造成信息的浪費。
界面設計: 汲取了早期的設計經驗, 當前的網站設計者們往往會選擇更加適合在屏幕上閱讀的字體和字號, 頁面也盡量減少無關的干擾因素, 讓讀者能夠舒適安心的進行閱讀。 下面網站和應用就是很好的例子。
信息重構: 對于那些讀者希望更加專注的進行閱讀的內容, 我們擁有像Readability, Safari Reader, Flipboard / Reeder / Pulse等各種新聞閱讀應用等工具為我們服務。 這些工具對文章的呈現方式進行了優化,使其更適合我們的閱讀。
廣告優化處理: 廣告無疑是在網上閱讀時最大的干擾因素, 特別是那些故意嵌入內容中間的廣告等。 我們理解網站(應用)開發者需要廣告進行盈利的動機, 但過于明顯和影響閱覽體驗的廣告對開發者來說無疑有百害而無一利。各種廣告攔截工具應運而生, 雖然這些工具大多都能實現良好的過濾效果, 但網站往往留下一些不自然的空白, 這有時候也會影響我們的閱讀體驗。 而我們在網絡上 / 應用里也偶爾能夠看到很多設計優秀的廣告, 它們既不會影響閱讀的體驗, 也會有更好的廣告效果, 兩全其美, 何樂而不為呢。
更多元的閱讀方式
隨著人們越來越多的擁有不止一件互聯網終端, 人們常常根據情況在不同設備間不斷的切換, 對于閱讀活動來說, 這打斷了連貫的閱讀體驗, 這也是造成互聯網時代閱讀效率不高的因素之一。 想象這樣的情況, 我們在電腦上閱讀一篇文章, 中途需要出門, 而我們希望在路上能夠利用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繼續之前的閱讀, 這樣既將原本無用的碎片化的時間充分的利用了起來, 同時也保持了我們連貫的閱讀體驗。
[圖片上傳中。。。(10)]
實現這一目的的一個手段是通過互聯網在不同設備間保持閱讀狀態的同步, 這樣無論讀者在哪種設備上, 都能簡單的繼續之前中斷的閱讀。 Google Reader桌面版網頁 / 移動版網頁 / RSS閱讀應用間的同步, Kindle的Whisper Sync在Kindle電子書和各平臺客戶端之間的同步, Instapaper / Read It Later的標注及同步, Firefox Sync在桌面版與移動版的同步都是這一種應用的明顯代表。
[圖片上傳中。。。(11)]
更方便的獲取方式, 更個性化的內容
在互聯網時代, 我們不需出門半步即可獲取天下資訊, 而書籍和報紙的電子化也使得信息的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 但簡單并不一定意味著方便。
海量信息給我們帶來的是嚴重的信息過載, 也造成了互聯網上有用信息的極低信噪比, 讀者需要的相關信息往往淹沒在大量無用信息中而丟失, 這是網上閱讀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
RSS是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的第一個嘗試, 讀者通過訂閱某個RSS源即可在閱讀器里自動收取到相關的更新, 但RSS在大眾中沒有獲得廣泛的應用, 而RSS本身也只是一個簡單的信息訂閱工具, 沒有任何個性化篩選, 所以當訂閱的源本身內容很多的時候也面臨著一樣信息過載的問題。
新聞聚合類網站是第二波嘗試, 通過人工或自動化的算法, 這類網站將各類信息進行分類, 并根據熱度和時間等進行統一的呈現, 供不同的讀者選擇閱讀。 Google News /Techmeme / Digg 等網站是這一類型的典型代表, 這一類網站在大眾新聞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是不錯的一個新聞統合渠道。 然而, 它們選取的新聞迎合的是大眾人群的需求, 無法滿足每個讀者個性化的需求。
社交網站的興起原本是為了滿足人們聯系好友的需要, 但隨著其引入鏈接分享等功能, 人們突然發現了其一個重要的功能—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推薦, 由于人們在社交網站上關注的都是自己的好友, 或是感興趣的人 / 組織 / 話題, 這些關注的人的推薦信息對用戶來說很大程度上都是是與其個人相關度極高的內容。 就這樣, Facebook / RenRen等社交網站的News Stream, Twitter / 新浪微博等微博服務的Time Line成為了人們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的最佳渠道。
社交網站的好友推薦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個性化,相關度等問題, 但隨著我們的好友數量的增加, 信息過載問題又再次涌現出來, 有太多關注對象的用戶又變得難以跟隨自己時間線上的內容。 作為應對方案, List / Group等功能被引入, 試圖通過對關注對象進行分組來解決這個問題, 但對于用戶來說, 需要自己手動不斷調整的分組未免過于復雜, 而分組雖然可以暫時的緩解信息過載問題, 但始終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
[圖片上傳中。。。(12)]
這時, 基于用戶對各類新聞和信息的行為進行分析來進行個性化內容推薦的應用粉墨登場, 根據介紹, 這一類應用通過分析用戶對不同來源 / 不同主題的信息進行的收藏 / 轉發 / 忽略 / 屏蔽等行為數據來計算出用戶的喜好, 對用戶的社交關注 / 新聞訂閱等初次篩選的數據進行再次篩選, 為用戶推薦相關度更高的信息, 從用戶的Social Graphs推薦演變成Interest Graphs推薦, 模式上是音樂推薦服務Pandora / Douban Radio在閱讀領域的擴展。 這一類應用包括My6Sense / Zite 等, 這一類應用的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需要算法的不斷調整。 但就我使用My6Sense幾個月的體驗來看, 其推薦的信息是非常符合我的需求的, 在未來我對這一種類型的應用也很看好。
更方便的互動
我們閱讀 / 學習的目的最終大多都是為了和他人交流, 而在這方面, 互聯網閱讀擁有先天的優勢, 我們可以輕易和其他同樣喜好的讀者進行深度的交流, 即使我們身處世界的兩極。 我們可以到特定的網絡社區, 或在社交網絡上進行相關的交流, 但更方便的是我們在閱讀內容時就可以不跳轉到其他地方, 即時的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社交網站, 微博的分享按鈕 / 瀏覽器(應用)內分享功能等實現了信息發布的功能, 如果在接收反饋方面能有優秀的實現, 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硬件方面的問題目前還沒有理想的解決方案, 還有待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比較有希望的是彩色E-Ink技術, 但前景如何仍然未知。
四、我們依舊在閱讀
有人說, 互聯網提供的只是無盡的信息, 真正的知識需要靜心的思考和探索, 他們宣稱這只能在傳統書本上實現。 但在我看來, 書本還是互聯網設備都只是獲取信息, 學習知識的媒介。 誠然, 媒介擁有改變信息表現方式 / 參與者行為習慣等力量, 但有一樣東西是其無法改變的, 那就是閱讀的本質。 碎片化也好, 干擾也好, 信息過載也好, 也許它們只是我們適應這一新媒介的過程, 也許是互聯網化的閱讀未來發展將解決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 我們依舊在閱讀, 更多的閱讀。 互聯網沒有弱化閱讀, 只是改變了閱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