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節目單曝光,六小齡童節目被斃(已辟謠,是壓根沒邀請。那就不存在因為節目的質量問題被斃掉了。沒邀請,呵呵,有仇嗎?),美猴王登戲曲晚會。這一決定,讓大家對春晚的期待又少了一大截。
本來春晚這個攤子,誰接著都不好收拾,千人千面,也難以盡善盡美。可是猴年猴王節目被斃,實在讓人費解。
毋庸置疑,86版《西游記》是大眾心中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一部《西游記》,而其中六小齡童扮演的齊天大圣形象滿足了人們對于美猴王的所有期待,孫悟空作為取經首領唐三藏的大弟子,火眼金睛辨善惡美丑,天不怕地不怕,正是這樣一個真性情的猴王,才讓《西游記》有了仙靈之氣。
美猴王翻云覆雨了一個時代,說書人喋喋不休了一個時代,六小齡童版孫悟空將幾個時代的信仰形象化,看過了那么多孫悟空,還是最愛六小齡童。而六小齡童這個名字也已經和孫悟空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難解難分,也無需再分。
懷念小時候在老家村頭看集體電影的日子,大大的幕布上,神奇的影像讓每一個孩子神往。《大鬧天宮》的片段看了一百遍,第一百零一遍也不會錯過。看完就拿個木棍作金箍棒,跟一伙小伙伴跟著放電影的人到各個村子里轉,這也是那個時候每個孩子必做的事。孩童時代正義的啟蒙老師,就是齊天大圣。他影響了幾代人的善惡是非觀,贏得了幾代人的青睞與崇拜,已經深入人心,無人不知。
后來家里有了電視,總是聚集一大票西游患者,看孫悟空從這個山頭到另一個山頭,跟各路妖魔斗智斗勇。孫悟空是每個男孩小時候的偶像,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古靈精怪又大義凜然。孫悟空,是個大英雄。
想起前段時間的《大圣歸來》,大家欣喜于國產動畫的崛起萌芽還在,也讓那一動畫形象的猴子著實火了一把。而對于齊天大圣這樣經典的猴王象征,南天門也輕松闖過,卻被央視春晚的大門擋在了舞臺之外,真讓人唏噓不已。央視是在堅決貫徹落實“建國以來不許成精”的信條嗎?其實美猴王的故事已經不再新鮮了,但人們看的是一種回憶,是人生某一階段的一個鮮艷的印記。
可是現在,回憶也變成一件難得的事。很多人不喜歡戲曲但愛猴王,猴年看猴王,也已成為很多人心中除夕夜的重頭戲,這樣一來,很多人大概都會放棄春晚而鎖定戲曲晚會,或者地方衛視吧。
六小齡童版孫悟空在熒幕騰云駕霧了30年,2016恰逢猴年,如果能在春晚舞臺上看到真正的大圣歸來,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嗎?當年小虎隊合體也盡得好評,為何猴王就不能大鬧春晚?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派出大圣參加春晚卻不被待見,央視春晚的審核標準到底是怎樣鬼畜?
央視到底代表不了大眾的審美觀,大眾對春晚的期待也不盡相同,但是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齊天大圣無緣猴年春晚怎么說也讓人大失所望。換句話說,如果春晚只保留一個節目,我想這個節目也會是眾望所歸。
有網友吐槽:“六小齡童上臺嗑瓜子我都想看!央視你懂不懂!”
也有網友打情懷牌:“多想除夕夜那天一到零點倒計時5,4,3,2,1!金門大開,響起《西游記》的經典音樂,六小齡童身著金甲戰衣,戴著雉雞翎,耍著金箍棒大喊一聲‘俺老孫來也!’帶領一群猴子猴孫大鬧舞臺,想想都很感動!”
如果春晚真的是這樣多好,“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一家人圍在一起說說那些年的事情,說歸家的兒子小時候纏了父母一星期要買美猴王的面具,說一直把孫悟空的72變誤認為是能幻做72種不同形象。這也許是唯一一家人沒有任何代溝的話題。
我們遺憾年味越來越淡,甚至讓某些西方節日喧賓奪主,卻讓信息化的視聽遮住了簾。央視想端出一盤高大上的春晚盛宴,足夠精彩到與國際接軌,可是這場盛宴,若沒有中華文化做定海神針,終究也是糟糠而已,食之無味。可能有很多人一年到頭都不會認真去觀看一場晚會,可是春晚不同,看春晚是中國人潛移默化的除夕必做的事情,承載著那么多人的目光和期待,這也是社會公平的一種體現形式,貧富無異,共享春晚盛宴。
國人在意的,不是每個節目要多眼花繚亂多精致完美,或者多高端脫俗,而是用心。繁忙的工作和聒噪的生活中,我們或許會忽略中華文化的傳承,這也無可厚非,但是每逢重大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文化概念總會在人們心中升騰,國粹文化被斃掉,讓人心寒。多少人的回憶就此給擱淺。
雖然,春晚最終節目還沒落定,我們還是懇切地希望,最終的節目單上出現六小齡童版美猴王。否則,這必將是2016年之始的一大憾事。
如果您也支持真正的猴王上春晚,請留下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