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應該是我近一個月讀的最快的一本書,在看周國平序的時候我突然覺得于娟這個人我似曾相識,翻看目錄才想起來,前些年在網上看到過關于她對于自己為什么有癌癥的分析,就如于娟摯友鄭培源提到“我很怕媒體把于娟的故事解讀成一個關于都市人健康話題的新聞快餐,得出譬如晚睡導致癌癥,大家一起早睡的速食結論”不得不承認,當年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文章我也以為是關于健康話題并且是作者在留念人生的論調,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直到今天練車失敗,暴雨中看完這本書才重新審視于娟的觀點和我的認知。
“于丹說,一個人的意志可以越來越堅強,但心靈應該越來越柔軟”就像在北京之行中,老賴和他的女婿說“也許你一直都不會明白何為絕處逢生,何為喜極而泣的切身體會,你不會明白幾分幾角對于生命的意義”,人只有在經歷過才會有成長的認知,當然堅強的意志是可以鍛煉和培養的,而柔軟的心靈卻是潛移默化中修煉,甚至并不能體會。
我是個很容易對號入座的人,針對書里描述的情節或者言語我都會有假想,假設這真的僅僅只是對健康問題的反思,我想我應該汗顏,雖然我不熬夜沒有突擊作業,但是缺乏毅力,缺少鍛煉是大忌。看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在想,我30歲的時候如果讓我而立,我拿什么來立?是蹭蹭暴漲的體重,百無一用的脾氣,自以為是的優柔寡斷又或是一地雞毛的生活?我曾經被激發的斗志是因為大意輕敵以失敗告終的中考,高一軍訓乃至之后的一個月,我曾經假裝斯文地不與新同學交流,因為一整個暑假所有老師和摯友都在為我惋惜,人生第一次自卑就是我認識到再多解釋都抵不過結果,過程并不重要。所以我倔強地假裝堅強的參加初中畢業聚會,高昂地走在用毛爺爺鋪就的重點高中之路,只有我自己知道有多不甘心。但有一天我在圖書館突然明白,過程和結果無所謂先后,沒有人無聊到去追究前因后果,而后我又恢復了迷之自信,報名參加演講比賽論文比賽主持人比賽綜合素質比賽,反正只要和數學無關的不需要琴棋書畫的,我都去了,以至于畢業多年只要有同學聚會,當年的輔導老師總是能提及到現在上不了臺面的某些成績。我想這就是上帝開的小窗帶來的意外收獲。我比較喜歡于娟和光頭的交流方式,依賴卻不黏糊,獨立卻不分離,當然我還看中的是他們作為文人的面世方式和處理思維。雖然三十歲之前我可能達不到他們的高度,但是索性接觸這本書還不算太晚,可以對現有的情況有所改進。
“時間就是個矢量,碎在身后便永無更改。你只能聽任一地琉璃傾瀉,卻回不得頭伸不得手去挽回些什么莫如坐下靜靜坐下聽它落去心底”。過去的時光縱然再無邪亦或是多苦難,也不過是揉碎了在歲月里,未來是個未知數也總是逝去的人的明天,不夠崇高到替誰珍惜,也需要自私地為自己把握。
PS我相信這本書并非在傳遞悲傷,見仁見智,生命之花總在開放或者在積聚力量等待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