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我即將看到一部劇情類似《名偵探柯南》和《福爾摩斯》這樣的影片,故事會由結局開始,然后警察們再步步揭開兇手的面目和作案的經過,我也會看得很爽很痛快。
但《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不是。
它讓我也想殺人。
一 ?
我一直在等金福南的名字出現,等了十五分鐘。
讓我驚訝的是,她是個女人,還是個黑黢黢、很樸實的女人。
接著,我開始等尸體,等了一小時零十五分鐘。
結果,等到的是血流成河,淹了莊稼,淹了人心。
二 ?
繁華熱鬧的首爾里,有一個白皙的女人——鄭海媛,體面的職員,卻有著冷漠的面孔。
一座無人問津的島上,有一個孩子,一個老頭,兩個年輕力壯的男人,四個年長的太婆,和一個婦女——金福南,黝黑的皮膚,卻有著純粹的笑容。
三
鄭海媛和金福南是兒時島上結識的好朋友。
都市里的孤身奮斗讓海媛時刻保持警惕,不敢言語,不敢面對事實,不去相信別人,不愿同情別人,精神上總繃著一根弦,回家都不肯松。這高度的緊張使她情緒越發不穩定,最終休假。
借此,她回到了兒時生活過的島,見到了盼她已久的福南。
可福南的生活卻是備受奴役,活得毫無尊嚴。
在這個被姑姑不停說道的“沒有男人不行”的島上,她像奴隸一樣,被催促著不停地干活,一刻不得休息,不受絲毫體諒。
而僅有的兩個有力氣的男人活得像王一樣,其中一個,是福南的丈夫,拳打腳踢是日常,理所當然地和別的女人打炮。
另一個,從始至終沒說一句話,卻也粗暴地對待福南,面無表情,爽完了提起褲子就走,他的生活里好像就兩件事:吃草和打炮。
這些,福南都忍了。
可當丈夫的魔爪伸向年幼的女兒時,福南怕了,偷了錢準備逃走,可惜失敗。被拎回去挨揍的路上,女兒死了,被丈夫失手扔到一邊,腦袋撞在了石頭上。
這一下,福南垮了。
可是面對員警的調查,男人推卸,姑姑們瞎扯,竟然還扯出“難不成是福南殺的”這樣的話,福南懶于解釋,眼巴巴地看向海媛,海媛卻將福南帶入了深不見底的絕望。
等了一個小時的殺戮自此開始。
黑與白的現實
黑白總被人拿來象征一切事物的好壞兩面,也是這部影片帶給我的直觀色彩。
城市的基調是黑的,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是白嫩的,越過表面,海媛的冷漠和同事的熱情可謂黑白的比照。
無島的基調是白的,生活在島上的人是黝黑的,可福南純粹的笑,對海媛的愛,以及對首爾的向往,讓她整個人比海媛還耐看。
黑與白只是讓我想到兩個極端,常人認為的好壞標準,在這部影片中并不存在,我們口中常說的道德法律,也“是隨著人們生活的環境而改變的”。這聽起來是很無奈的,所以我只有同情,竟怒不起來。
肉體與精神的對抗
我覺得這兩點其實就是類似“妥協與掙脫”、“忍耐和爆發”這些對立面的概括吧。
福南的姑姑們,幾代下來都是隱忍地活著,到最后發展成女人被虐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一切都以男人為中心,男人不能受到絲毫傷害,女人不能直呼丈夫的名字。
我以為男尊女卑的環境下,女人之間必有相互理解的聊慰,可為什么福南沒有得到理解,也沒辦法和姑姑們安然共處?
福南有自己的意志,或許是托海媛的福,使得她有了一個堅定的目標,支撐著她,給她可以逃脫現狀的希望。
福南還有個女兒,她更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她沒有停止過逃到首爾的想法。
這或許就是福南和那些姑姑的區別,肉體委曲求全,卻有著獨立的精神。而一切,都只差一個點,就可以爆發。
愛與恨的絕對
常說“愛之深,恨之切?!边@部影片詮釋的不露痕跡,又有點讓我驚訝。
最后,我哭了兩次。
第一次:我以為鐵宗是不愛福南的,最后臨死前對福南說的話、放松了警惕的神情,以及最后被大醬裹住的尸體,竟讓我淚流滿面。
第二次:我以為海媛是不在乎福南,福南也徹底對海媛絕望,或許兩人會同歸于盡的,結果福南死的時候,把笛子拔下,讓海媛吹兒時的曲,頭依著海媛。那雙及時抓住卻什么都再也抓不回來的手,讓我難受得喘不過氣。
沉默
很多時候,我和海媛一樣,小心翼翼,逃避遠離的很多,遇事退后的很多,本著能不惹麻煩就不惹麻煩的心理,給自己留著一塊安全地帶。實際上,日日過得都很愧疚。
很多時候,也和福南一樣,不言不語,充滿好奇的很多,遇事妥協的很多,本著隨遇而安自有光明的心理,給自己的懦弱包上一層堅強的紙衣。實際上,我想要的有很多。
大多時候,我是一個沉默者,假裝傾聽,卻自怨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