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中國商業電影的類型化淺探

中國20年代,國產片《孤兒救祖記》獲得成功,以及觀眾對國產片選擇的口味越來越高,加上社會動蕩不安等因素的影響下,從藝術競爭轉為趨同化商業競爭。

從1926年后的四年里,中國電影界出現了“古裝片”“武俠片”“神怪片”三股商業電影浪潮。

“古裝片”大多是根據舊文學題材改編的。一類來自于民間流傳的評彈書目,一類來自于演義小說和古典名著。由于粗制濫造,主題圍繞“才子佳人”英雄美人“野史,制作上多是臨時湊幾個演員,借幾套戲服就可以開工,所以在輿論界并沒有得到好評。

“武俠片”也是當時市場誘惑下產生的,影片題材脫胎于坊間流傳的傳統狹義小說和報刊連載的武俠小說。就劇情沖突而言,可分為除暴型,復仇型,比武型和奪寶型。在角色上,不僅武功高強,而且兼具符合一般觀眾道德理想的人格風姿,比如功成身退,劫富濟貧等。

在制作上也是高度類型化,低成本,周期短,大批量生產等制作策略。技術與藝術上沒什么質量保證,能為時人稱道的作品并不多。

“神怪片”是武俠片的延伸,對劍客俠士的超常體能極度張揚前提下發展起來的,所以又被稱為“武俠神怪片”或神怪武俠片”。表現重心不是武俠片中行俠仗義和武藝較量,而是武林宗派之間的法術之爭,如《火燒紅蓮寺》,昆侖派與崆峒派之間的斗爭,在場景安排上,除荒郊野外,必有古剎老廟與”飛劍白光“,“神怪片”更注重”連集片”的拍攝。許多小公司競相仿效。出于神怪內容的需要,在技術上更注重特效的運用,如停機再拍,倒拍,卡通,疊印等多種美工技巧。

“神怪片”雖然對藝術的技巧和敘事的可能性做了嘗試,但不具有藝術創新的意義。而且渲染迷信思想與荒唐怪異都是不可取的。

可以說,20年代中期以后三種商業電影現象,對豐富民族電影的創作類型是有某種貢獻的

但又以愈演愈烈的“游戲規則”的喪失為代價的。這種粗制濫造之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南洋片商借機將收購價格壓低,使國產影業經濟收入銳減,國內大中城市比例占大多數的由外商投資的影院,拒絕放映國產片,使國產片國內市場幾乎喪失,加之當時物價飛漲,許多制片機構倒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