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世紀到底有無“童年”?
乍一看這個問題,我很詫異,童年不是客觀存在的嗎?中世紀怎么會沒有童年?不過,認真讀過尼爾·波茲曼的論述,才發現,他在書中提出的“中世紀沒有童年”的觀點中的“童年”,指的是“童年”的概念。
他認為,“童年”是伴隨印刷機的出現,文字媒介的普遍使用產生的,而以口頭媒介為主要交流方式的中世紀,則沒有“童年”。
尼爾·波茲曼并不是“中世紀無童年”的首創者。在他之前,法國兒童發展史研究學者菲利普·阿里耶斯(Philippe Ariès)在其著作《兒童的世紀: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中就提出,“中世紀無兒童”。這個“兒童”,便包含了“兒童”以及“童年”的觀念。
而阿里耶斯之所以得出這樣的判斷,則是基于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中世紀生活環境艱辛,孩子極易“夭折”,父母也不會過分悲傷。
其次,中世紀沒有明確的“家庭”觀,房屋并不舒適,也不私密;大多數普通人家的孩子斷奶之后,父母就送去其他人家做侍從、學規矩。
而會說話,會走路后的兒童,立即會被當成“小大人”對待,他們穿著和成人一樣的衣服,與成人一起做游戲(包括賭博)、講臟話,在“勞動”和“工作”的過程中成長,除了暫時不會做愛,在其他方面幾乎與成人沒有區別。
如果這些描述都為真,那么從這些狀況的描述中則可看出,中世紀的社會并沒有認識到兒童應有的社會地位,也不注重兒童的教育和培養。孩子會走路、會講話起,就得像成人一樣承擔生活的負擔,如此艱辛的“童年”與現代人眼中“兒童天真、無辜、弱小,需要受到精心的呵護與完善的教育”的觀念完全不同。
因此,從現代的“童年”觀念來看,“中世紀無童年”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可以講通的。
2、北宋活字印刷術PK古登堡印刷機
印刷機的發明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符號世界,這個符號體系要求確立一個全新的成年概念體系。我國早在北宋年間(公元11世紀)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400多年后,古登堡在歐洲發明了印刷術。
但是,為何在世界史上,古登堡的印刷術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似乎要比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對歷史進程的影響大一些呢?
尼爾·波茲曼在書中正好進行了解釋。他認為,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字體系。
德語為字母體系,單詞由有限的字母構成,這些字母通過各種組合構成海量的單詞,這些單詞又通過多彩組合構成交流使用的句子。
而我國古代的文字體系則是“象形體系”,其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每一個漢字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第二,漢字的數量繁多。到底有多少漢字?不得而知。漢字的繁多導致的結果是,搞活字印刷的時候工作量依然繁重。
比如說,在沒有舊膠泥的情況下,要印一本書,這本書除去重字外,共有5萬字,那么,印刷工人就要先提前刻印5萬個字模,然后按照順序排列好,再進行印刷。相對的,假如古登堡當時要印刷一本5萬字的德文書,他只要先制作好幾十個字母模子,就可以澆筑進行活字印刷。
這一點,羅樹寶在《關于中國印刷術傳入歐洲幾個問題的探討》中也有類似的解釋:活字印刷術對于西方拼音文字來說,更具優越性,因為只要制作50多個字模,就可以澆筑活字進行印刷。對于有近萬個漢字的中文來說,使用活字的早期投資是十分巨大的。這是中國活字總是推廣很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此,尼爾·波茲曼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他們(中國)沒有一個字母體系的書寫方式,因此,他們的‘魔鬼’又回去睡覺了,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洛克PK盧梭,兒童到底是書還是花?
洛克和盧梭關于兒童的看法以及兒童應該如何培養方式完全不同。
洛克說,童年是一本有待完善的書,需要教育來書寫。盧梭說,童年是一朵自生能力很強的花,需要減少外界對其的干預,讓其自由成長。
通俗講,洛克的意思是說,兒童是未成形的人,不分善惡和是非,因此需要接受文明的改造。而盧梭則認為,兒童身上有很多美德,所謂的文明教育會破壞童年的美德,因此要減少教育對兒童的不利影響,給兒童自由的成長空間,讓其美德得以長存。
從二者關于兒童的看法的爭論中,我看出了一絲關于“性本善or性本惡”的爭議。關于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一直以來各界也是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而洛克和盧梭也只是看到了兒童的不同側面而已。兒童的好奇心,天真在憂心忡忡的成人眼中是難能可貴的優點,盧梭希望兒童能長久的保存這些品質,不要被條條框框的教育給摧毀。而洛克則看到了童年在心智尚未成熟時的無知,不知善惡,不明是非,所以需要正確的教育和合理的引導去規避可能會產生的問題。
雖然二者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這提醒我們,一定要全面的看待問題。
BTW,最后簡單談下我看完這本書后的兩大直觀感受。
1、不要被技術制約。技術確實會創造美好生活,但是它們在創造美好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副作用。如果你沒有理性的頭腦和清晰的認知,很容易就會被技術制約,生活在一個你以為的美麗新世界里。
2、養孩子真的是件需要勞心勞力真誠付出的事,沒有為孩子負責到底的決心和教育培養孩子的足夠能力,千萬要謹慎生育,否則,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更是對孩子的不負責。
注: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1914—1984):法國中世紀史、社會史名家,以對兒童史、家庭史和死亡觀念史的研究享譽于世。除了《兒童的世紀》外,其代表作還有《私人生活史》。
參考資料: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227864.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12/08/11507367_605801998.s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31/13/8004292_5467961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