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早教會影響孩子一生嗎?
同意,或者不同意這個說法都沒有關系。
先來個家庭教育情景再現吧。
是不是經常聽說誰家的孩子學藝術有多么多么高的天賦,小小年紀考了多少個藝術證書還拿了獎,諸如此類,聲聲入耳你就焦慮了不知所措了。趕快拿出錢來無論怎樣先報個藝術培訓班吧,要不然孩子連起跑線都看不到了,一瞬間你真的要被嚇到了。
然后,你感覺孩子藝術啟蒙的任務完成了開始放松警惕了,孩子到點兒上課媽媽就去逛商場做美容去了,沒人煩我了挺好的。爸爸躺在車里玩手機,笑得肆無忌憚自己永遠都不知道。
然后,再然后,孩子對去藝術培訓班慢慢變得無精打采,終于有一天告訴你不想學了,你急了,一腔怨氣怒火攻心直到你嘴上長了三個大口瘡也沒想明白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更不懂事的家長小心翼翼地還要懲罰孩子,哎呦不能再想下去了,肝兒~疼。
孩子沒有錯,家長要考慮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同時要考慮自己還能為孩子做點兒什么。
該進入藝術早教的正題了,至于藝術培訓班的能效與家長如何選擇藝術培訓機構我們日后會給大家作詳細的分析。
我們先做一個假設,如果你懂藝術,情況會怎么樣?
大家先放松,學藝術很簡單,重要的話就說一遍,學藝術很簡單。很快小娟博士就會在親子藝術匯里給大家分享更多學藝術的竅門和方法。注意,我說的是讓你學,讓你懂,不是成為藝術家。如果一不小心你的天賦被激發成了職業藝術家,我成了你的啟蒙老師,我也會很開心。
你如果懂藝術,未來你的家庭會是什么樣子呢?我們繼續情景穿越吧。
情景一:孩子把酸奶故意灑在地上,高興地用腳不停地踩。怎么辦呢?
一百個念頭催著你一躍而起呵斥孩子直到蛙聲一片,但你今天冷靜了,懂藝術的你今天重生了,一反常態將更多的酸奶倒在地上,你和孩子趴在地上用酸奶畫出了一幅抽象的冬日的美景,這還不夠,還要為這幅杰作做一個畫框,你用家里的各類物品包括黃瓜條大蒜瓣和孩子一起做了一個超贊的畫框,這還不夠,把親戚朋友都找來吧,一起拍照留念慶祝這激動人心的時刻。
這就是重要的因勢引導藝術教育,上升到藝術早教理論了。孩子的破壞行為迅速得到肯定,并在你的贊美聲中完成了人生第一幅杰作,恭喜你,你已經為孩子的藝術啟蒙邁出了正確的一步。
懂藝術的你很清楚很肯定這就是孩子原始的藝術沖動,酸奶在地上用腳踩,這是孩子自發地在尋找著形狀變化的各種可能性,藝術專業術語就是在調整繪畫的形式感。你給朋友們解釋這幅畫的時候有理有據,美國大藝術家波拉克就是這樣畫的,因為你懂啊,你今天就是懂藝術的家長。你比常人更善于發現和引導孩子的自發行為,讓孩子的精力釋放到藝術創造中去,從無意識行為到主動創作。
情景二:孩子手拿遙控器盯著看了無數遍的光頭強和喜羊羊不能自拔。
懂藝術的你沒有對光頭強和喜羊羊做任何評價,你會和孩子坐在一起,提醒孩子,仔細看認真看,讓孩子記住最感興趣的畫面,電視結束,你給孩子談了一個條件,把剛才最有意思的場面畫下來。怎么畫呢,多數孩子會拒絕,畫不好孩子會很受挫滴。這就需要你提前準備一下了,你可以找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比如畢加索,馬蒂斯的畫非常適合孩子臨摹學習,你可以提前先把畫打印出來,讓孩子往打印的畫上繼續畫,哪怕是只畫了光頭強的一只腳,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有畫面的底子比一張空白紙更有親和力,孩子看著不會恐懼,多數孩子小心翼翼地畫上幾筆以后,就會更大膽的嘗試起來,逐漸在畫面上尋找自己的節奏感,為自己的寶貝鼓掌吧,孩子正在享受創作的喜悅。
如果孩子不想畫出第一筆,沒關系,你先來。這就是懂藝術的你應該做的。
你如果真的開始畫了,很快,孩子會把你的畫筆搶過去的,我保證。
提示一下,繪畫的顏料請使用有覆蓋力的顏料,粉筆,蠟筆,水粉或者丙烯顏料,繪畫的技術方面問題我會經常跟大家分享。學藝術很簡單,我說的。
這是一種間接的藝術早教辦法,目的是把孩子引入到更有形式感的作品中去,學會感知藝術的美和力量。跟藝術大師的繪畫直接接觸,提前了解藝術史中偉大的作品。在這里,光頭強和喜洋洋的審美價值我就不談了。只是對渴望藝術啟蒙的孩子來說,還有更廣闊的藝術天地孩子需要接觸到。你懂的。
你需要學藝術了,和你的孩子一起學習。
藝術熱情有時候會因為各種障礙很快消散,主要的障礙是膽怯,這恐怕與成長過程中藝術上的缺失有關,因為藝術這件事從來沒有給過你信心。今天作為家長,沒有理由再去躲閃,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你。
當你學會藝術懂得藝術,你就可以和孩子互動得真實有效,未來的情景遠遠不止上面的兩個例子。你可以用大把的閑余時間有所事事地陪伴孩子。隨著孩子的長大,用你的藝術所學,針對孩子的藝術認知,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孩子進行藝術方面的訓練,而不是僅僅依靠連你都不認可的培訓老師。甚至在你挑選專業老師的時候,你有自己明確的標準,你最清楚你的孩子需要什么樣的專業指導。藝術終將成為你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會在一起談藝術,分享藝術上的收獲與心得,希望這也是你所需要的。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生活無處不藝術,等待著你去學習,去發現。
讓藝術陪伴孩子們一生。
了解更多,請關注公眾號:親子藝術匯
愛藝術,和孩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