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題目就知道我想說什么了吧?
沒錯,就是關于昨晚那個分享微信公開課鏈接的病毒級別傳播案例。
我先講講我的整個經歷:
大概在九點幾分,我從微信研究群(行業垂直區分群)看到有人發這個鏈接,我立刻就點擊進去,就看到了昨天的截圖。
看完這些數據,第一反應就知道是肯定是內部在測試的時候泄露的。
為什么會有這個判斷?
第一,我看了題目,微信公開課pro……今日微信公開課將會舉行一年一度的年終大會,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將罕見地上臺公開演講,講述關于微信這一年來的發展以及他的一些看法。
當然,凡是在微信領域有一定研究的都會知道這個公共號,畢竟是官方舉辦的最正規,分享最接地氣,行業變化最前沿的案例集結。
當然,對于99%普通用戶來說,壓根就不會知道這個,所以繼續講解第二個判斷。
如果你仔細看這個h5頁面,里面提到的數據是你什么時間開通微信,你的第一個好友是誰,去年你去了哪些地方,甚至你發了多少紅包,收了多少紅包,新增了多少好友。
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數據是極度隱私的。如果不是微信官方能從他們的服務器拿到你的數據,任何第三方想要拿到它的數據,可能嗎?你想想它需要突破幾層騰訊的保障。(想想紅包涉及現金流)
所以從這個判斷,我可以確定是騰訊官方的,特別是當我看到鏈接的時候,域名為weixin.qq.com……以及get my relationwith……action=get me。即使我不懂代碼,也稍微能看懂一些英語吧,這些詞語不是說得很清楚了嗎?
域名是weixin.qq.com。任何一家大的互聯網公司的第一步就是買下屬于自己的域名,像微信這種大產品,這個域名怎么可能讓第三方掌握在手里。
基于這兩個判斷,我就轉發分享到朋友圈,然后再截屏分享。可是卻有好友問你的這個圖是從哪里來的?我就很震驚,難道我不是分享了那個頁面嗎?
朋友說沒有,他截了我的朋友圈給我看,我瞬間就明白了。
這個h5頁面本質上是微信的一次內部不小心泄露,以至于在內測階段封鎖了分享到朋友圈的鏈接。不過,微信內置了瀏覽器,只需要我們把鏈接代碼復制過去,好朋友們就可以看到了。
看來微信公關部昨晚肯定睡不著覺了。
我發在朋友圈后不久,整個朋友圈相繼開始刷屏,為什么這個h5創意會刷屏?這個問題最后說。
大家在分享的同時,用戶也自發產生了(UGC)不少有趣的新內容,比如把“我的第一個好友P圖成我國領導人”。
而且我看到很多好友在分享的時候,也自己把鏈接評論在了朋友圈下面。
有趣的是,我去看了半個小時的書以后,發現朋友圈有好友傳播【此鏈接會盜號,支付寶里的錢都沒了】。
看完我默默地評論了一句:朋友圈檢測智商系列。
哎,實話實說,按照目前各個大公司的現金保護系統,如果你不是主動輸入銀行卡的賬號密碼。那么多人想要被這樣一個廣泛傳播的鏈接盜取賬號密碼,突破騰訊保護系統,突破阿里保護系統,甚至突破蘋果IOS系統的屏障。
這種人可能在FBI,某國情報局都不一定存在。
以一己之力突破幾十年世界上最精英黑客制造的保護系統。
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人控制了整個世界那么夸張,這種情況僅限于在電影里吧。
所以你看,你了解一個行業越多,對于這個行業謠言的識別能力就越強,謠言止于智者,這句老話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相同的道理,在過去的幾千年來,我們對于很多行業都存在非常多的誤解,都源于謠言的危言聳聽。
在最后可以再提醒一個現象:
在同齡人中,哪些人更容易相信謠言?
這些制造謠言的人掌握了怎樣的說話技巧?為什么謠言具有強大的傳播能力?
同樣是父母,為什么絕大部分父母容易相信一些養生謠言,少部分卻不容易上當?這兩部分人有什么區別?
實話說,作為孩子的我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父母少被騙,特別是網絡信息方面。
那最后回答那個問題:
為什么這個H5頁面會得到如此廣大的傳播?
看看這些數據,就知道我們的內心在渴望什么了?
我們在比較:和自己比,潛在地和別人比。
和自己比,看看過去的一年自己新增了多少朋友,收獲了多少紅包,去了幾個地方。
潛在地和他人比較,看看朋友這一年過得怎么樣,第一個好友是不是自己。
所以,我幾乎可以確定,未來的一年還會有許多類似的數據會得到大范圍傳播。
比如:你消耗在某一個app上的時間,你閱讀了多少文字,你看了多少個視屏。
以及曾經有過的支付寶數據。
哈哈,所有的人都在數據中定位自己,所有人都想知道自己的過去的一年具體情況。
至于簡書官方該從本案例中學習到什么,哈哈,相信簡書的運營比我更懂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