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論語》里仁第22、23、24與26四節。前面說了,孔老夫子聞道之后第一想到的是治國,但結果是一個“酸”字。退而齊家,結果是一個“等”字。再退,孔老夫子要與我們談談怎么處世。
處世第一則,要言而有信: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古人不輕言承諾,是怕說了卻做不到,那是很可恥的。
處世第二則,要自我約束:
以約失之者鮮矣。能做到自我約束的人,就很少會犯錯誤。
處世第三則,要少說多做: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勉。
處世第四則,要適可而止: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勸諫君上次數多了,返招其辱;勸諫朋友多了,關系就會疏遠。
孔老夫子之道,一以貫之,唯“忠恕”二字。為忠于自已的道,孔老夫子從治國退到齊家,又從齊家退到處世。這一路過來,亦是對異思想的寬恕。
退到處世,孔老夫子堅持的依舊是忠恕二字。處世四則,總結起來不過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罷了。
以忠恕二字一以貫之,結果是吾道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