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讀了六本書,數量達標,質量也滿意。按先后順序列示如下:
1. 《人間失格》 太宰治 (日本)著;
2. 《斯通納》 約翰·威廉斯 (美國)著;
3. 《余生皆假期》伊坂幸太郎(日本)著;
4. 《吾棲之膚》蒂耶里·榮凱 (法國)著;
5. 《你會殺死那個胖子嗎?》戴維?埃德蒙茲(英國)著;
6. 《智識分子:做個復雜的現代人》 萬維鋼 著。
另外,兩個老大難:《學會提問》,還有《獨裁者手冊》,都看了接近一半了。
在讀完的六本書中,除了《余生皆假期》,算是一本休閑的“淺薄”小讀物(當然,伊坂幸太郎的粉絲恐怕不會這么認為);《人間失格》則充滿了太宰治style的另類絕望;其他幾本要么有深度,要么有營養,要么讓你腦洞大開,如果有時間,那么都是值得嘗試下的:
《斯通納》:這本書本身是個傳奇——七次被出版社退稿,在作者43歲時好不容易被一個年輕編輯相中出版,銷量卻很差,雖然一直在地下文學圈流傳,直到50年后再版才重見天日,至此一發不可收拾,人們普遍認為這本書一直被嚴重低估,正如《紐約客》刊發書評:
“ 《斯通納》出版50年后的暢銷,是獻給被虧欠的藝術一次遲來的正名。”
不過書中主人公的一生,卻遠非“傳奇”,甚至連絲毫的精彩都無處尋覓——出身貧困的農民之家,父母是老實巴交的人,一生呆滯木訥,只知道干活兒;為了上個大學寄人籬下,自小打工換取學費;畢業留校做老師,娶了一個有些喜歡的女人;婚姻平淡無趣,但依舊生了孩子,看著她長大;想做個正直的老師,踏踏實實的工作,然而總被排擠;生活工作都乏善可陳之際遇到紅顏,于是出軌;紅顏不能陪伴一生,于是分離;歲數越來越大,妻子無話可說,女兒遠嫁他鄉,最終得了癌癥,這一生就過完了。
不過,也正是平凡,才觸動凡人的心思,引起世俗的共鳴。我在這平凡的一生中看到了正直和傲骨,看到了一個人在無可奈何的現實下,勇敢與自己為伴的力量,看到了這種力量中,愛與夢想的律動。
《吾棲之膚》:這是一本令人瞠目結舌的小說,更為出名的是改編之后的同名電影——這么說吧:懸疑、驚悚、重口、詭異,一本不長的小冊子,容納了眾多刺激元素,值得細細品味下去。看之前先倒吸一口冷氣吧。
《你會殺死那個胖子嗎?》:電車困境的集大成者,掰開了揉碎了來講道德與哲學意義層面的選擇困境,進而推演人的理性與感性在社會層面的不同影響。電車困境說來說去就是這么個難題:
一個男人站在鐵道邊,突然他看到一輛失控的電車正朝他呼嘯而來。顯然,剎車失靈了,而前面有五個人被捆綁在鐵軌上。如果這個人什么都不做,這五個人將被電車軋死。幸運的是,他身邊有一個開關,只要扳動開關,就能讓失控的電車轉向另外一條鐵軌;不料另一條鐵軌上也綁著一個人,改變電車的方向肯定會讓這個人送命。他該怎么辦?
《智識分子:做個復雜的現代人》:本月所有的書中,這本最具價值,也最有營養。營養主要來自于書中豐富多彩的案例和數據,新穎的觀點和主張;而價值則在于,同人于野為你提供了一種思路和方法,或者說樹立了一個標準——到底應該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學識,才能做出獨立的思考,才能算得上一個真正具備智識的人?
實際上,他的很多文章已經在各類媒體廣泛傳播,比如《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和常春藤的綿羊》。當然我個人更偏愛《該死就死的市場經濟》。
2月有長假,計劃全家去塞班島過春節,自然有更多時間閱讀,初步計劃看十本書:
1.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萬維鋼 著;
2. 《獨裁者手冊》布魯斯.布魯諾.德.梅斯奎塔 (美國)著;
3. ?《學會提問》尼爾.布朗(美國)著;
4. 《城堡》 弗蘭茨·卡夫卡 (捷克)著;
5. 《鏡子:照出你看不見的世界史》 加萊亞諾 (烏拉圭)著;
6. ?《生活中的道德困境》萊納.埃爾林格 (德國)著;
7.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塞德希爾·穆來納森, 埃爾德·沙菲爾 (美國)著;
8. 《兇畫》周浩暉 著;
9. 《微宇宙的上帝》西奧多·斯特金 / 艾薩克·阿西莫夫 等 著;
10. 《面包匠的狂歡節》安德魯·林賽 (澳大利亞)著。
最后想提醒自己一句:
那些站在人生之巔的首富、型男、精神導師、霸道總裁、仁波切、投機者與幸運兒,每個人千姿百態、搖曳多彩。你不會比他們多金,多才,多權,但有一點,你跟他們一樣每天都有24小時,你可以努力為自己創造精彩,乃至每一刻。
每一刻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