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投資者們肯定發現了,現在不少基金銷售平臺上都會有熱銷基金的專題板塊,“勾引”我們去關注那些大賣的基金。然而,投資完這些基金產品我們真正賺到錢了嗎?好像并沒有。
當年業績是最大銷售噱頭
2014年至2016年是股市行情從成長風格轉向價值風格行情的一段時期,這也意味著只要是風格穩定的基金就難以在兩種行情下同時獲得成功。我們可以發現,近三年來最暢銷的基金們絕大多數都是當年收益較好的基金,所以基金的風格也是與當時主流的行情相匹配的。
比如,2014年下半年是以中字頭和金融股等大藍籌為主的行情,所以最暢銷的這五只基金多數為大盤價值型基金;2015年則是成長風格的天下,雖然經歷了股災,但率先反彈的也還是成長股。
所以,按照當年的持倉來看,2015年賣的最好的基金統統都是成長風格的基金。2016年經歷了熔斷,前3個季度市場的風格并不明朗,是行情切換前的混沌糾結期。所以,量化基金等通過精選成長股的基金產品還是獲得了不錯的收益。在2016年10月之后,隨著各種藍籌股“大象起舞”,價值行情正式確立,成長股也全面淪陷。
圖表1:近三年最暢銷股基業績表現;來源:Wind資訊,牛熊交易
圖表2:近三年最暢銷股基當年持股風格;來源:Wind資訊,牛熊交易室
“高買低賣”造成投基虧損
因為行情切換的原因,許多前期大賣的基金在接下來的一年業績反轉或者遇到極端行情的,都遭到了投資者的大幅贖回。
遇到極端行情的案例為2014年賣的最好的幾只基金,雖然2015年這些基金整體收益也不算很差,但是由于遇到了下半年的股災,恐慌的投資者都開始非理性的贖回基金。
2016年的最熱賣的基金產品中,像長信量化先鋒、長信量化中小盤等專注于中小成長股配置的量化基金在白馬行情下普遍出現業績大幅下挫的情況,2017年一季度跌幅均超10%。所以以前的量化基金“老大哥”有5億多的份額被贖回。
那么,為什么很多基友在投基的過程中還是遭受了虧損呢?上面熱賣基金申購贖回的特點已經能較好的說明問題。這是因為,多數關注偏股型基金的投資者都缺乏擇時的能力,所以很難把握合適的買賣時點。
通常,基友會被基金近期的收益表現吸引,也就是說在基金凈值已經比較高的情況下以較高的成本買入基金。而一旦遇到市場不好,或者基金因行情切換而表現不佳時,往往會憤然贖回離場。這是典型的“高買低賣”,幾輪錯誤的操作下來,可能不僅虧了錢,還會對基金和基金經理產生負面的印象,以后就對基金產品敬而遠之了。
所以,正是因為大多數基友不懂擇時,而短期的市場表現往往是由風格主導的,我們在基金投資市場屢屢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