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文:大國居于下流,為天下所歸附,自居于天下雌性的地位,雌性所以經常以安靜戰勝雄性,就在于它安靜而居下。所以大國要對小國謙下,即可取得小國的信賴。小國要對大國謙下,就能取得大國的信任。所以,作為大國要以謙下取得小國的信賴,作為小國要以謙下取得大國的信任。大國無非要領導小國,小國無非要求奉承大國。那么大小國都滿足了要求,大國應該謙下。
感悟:那個時代的國君,有勇的無謀,有謀的無智,各種背景的趨駛,老子的這一“道”難行。況而那個時代能看到的例證,都是以“強”稱霸的。即使放在現在的商業競爭也行不通,都是大的想兼并小的,小的怕被大的吞并。
62.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譯文:“道”是萬物深藏的地方,善人的法寶,不善人所要保持的。漂亮的言詞能換取別人的敬仰,漂亮的行為能高居人上。人不善的行為,哪能把它舍棄?所以,天子即位,大臣就職,雖有拱璧在先,駟馬隨后的儀式,還不如單把“道”作為贈禮。從古以來為什么對“道”這樣重視?豈不是說,有求即能得到,有過失就可避免嗎?所以被天下所重視。
感悟:本章強調“道”的重要性,是懂“道”的人的法寶,是不懂“道”的人的“保護”。“道”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誰都離不開它,求道者即能得道。
6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把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不計較人家對我恩怨多少,我總是以“德”相報。克服困難,要從容易時著手;干大事業,要從細微處開始。天下的難事,一定開始于容易;天下的大事,一定開始于微細。因此“圣人”做事總是不從大處入手,所以能辦成大事。允諾得太隨便,勢必信用破產,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遇到更大困難。因此,連“圣人”還不敢輕視困難,所以他不會有困難。
感悟:有一種云淡風清的味道,是大智成熟的境界。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當事物還穩定時,它的穩定容易維持;當事物變化跡象不明顯時,容易打主意;當事物還脆弱時,容易消融;當事物還微弱時,容易打散。要在事變還未發生前把它辦妥,要在事物還未混亂之前先把它理順。合抱的大樹,產生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從一堆泥土筑起;千里的遠行,在腳下第一步開始。誰有為做,誰就失敗;誰要把持,誰就喪失。因此,“圣人”能“無為”,就不會失敗;不把持,就不會喪失。人們所做的事,總是失敗于快成功的時候。若結束時能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不會把事情辦壞。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無欲,不看重稀有的物品;學問就是不學,以糾正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輔助萬物自然發展,不敢勉強去做。
感悟:縱觀始末,泰然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