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8第22天
選擇愛和信任
記住,你的目標是找到可以成為“給予者”的位置。當你意識到“擁有”的事實時,你就能夠給予。當你成為一名給予者,就無所畏懼。你變得強而有力,變得關愛他人。人生的訣竅不是讓人明白可以收獲什么,而是可以給予什么。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這種思考中蘊藏著很多很多的力量。
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懂得付出的人嗎?仔細想一想吧。
一天早上,我向一部分學生問了這個問題,這些學生中大部分人已經結婚了,他們都點點頭,示意答案是肯定的。然后我給他們布置了一項簡單的家庭作業,“回家后向你家另一半說聲謝謝。” 學生們顯得很迷惑,教室里出現了一種不大自在的氛圍,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在要求他們回去打孩子呢!最后,羅娜,一個已經結婚25年的學生,突然問道:“為什么我應該感謝老公?他該慶幸我的存在才對! ”
“羅娜,那他為什么要慶幸你的存在呢? ”我問道。
羅娜的回應有些閃爍其詞,“沒我在他會變得邋里邋遢,還有,家里還會留下好多麻煩呢。”
我又重復了一遍我的問題。在我和班上其他同學的鼓勵下, 羅娜最后承認她老公的確帶給了她很多益處:親密的伴侶,經濟的保障,以及不再孤單一人的感覺。我說:“好吧,就為這些,回去以后好好謝謝他吧。”
接下來的部分讓學生們表現得更加驚詫,他們不敢相信承認自己家另一半的貢獻會有多困難。一些學生尚且可以完成這項作業,盡管老大不樂意,其他人干脆連做都不做。一些學生提出他們也試圖感謝孩子和父母,但那個也是非常困難的。第一次,他們被迫對自己產生疑問:究竟自己能夠真正付出多少?
這并沒有否定他們在情感關系領域的付出。通常情況下,他們承擔著事無巨細的家務事,撫養孩子,盡到婚姻賦予的義務。 然而他們是在真正付出嗎?他們真的了解如何付出嗎?或者說他們正在進行的是一項“你為我做這個”然后“我就為你做那個”的交換呢?
不用說,能在這項簡單的任務中重新審視自己,使學生們感到相當震驚。我敢保證,在這個社會中,大多數人都不懂得如何真正地付出,不過是在執行著一套物物交換的體系而已。僅有極少數慷慨的人付出之后,從不期望任何形式的回報,無論錢財、 贊許、關愛還是其他的。
你也許會問:“索取回報有什么不對的嗎? ”我的回答是: “沒有不對。”然而:
如果你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 “索取”,
試想一下你將變得多么可怕。
這個問題很快就進一步演變成:“是否我得到了足夠的回報呢? ”這種想法一旦出現,就會使人產生極強的控制欲,以便不會出現未曾滿足的感覺,這種想法會破壞你平和的心態,引發惱怒和怨恨。
現在你能夠明白當“索取”成為“付出”的動機時究竟存在什么樣的問題了吧,事實上:
慷慨的付出不僅是無私的,
它也會使我們的感覺變得更好。
為什么我們發現付出是如此之難呢?我的理論有兩個組成部分。首先,它需要已經成熟的成年人的付出,而大多數人并未真正長大。其次,付出是一種逐漸形成的技能,只有極少數人掌握。這兩方面是互相關聯的,需要大量練習才能達到。
絕大多數人都沒實踐過這些技能,原因很簡單———它并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要么我們的舉止行為不像個成年人,要么我們從未對他人真正付出過。我們在無意中欺騙了自己,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看起來像成年人,也似乎付出過,然而潛藏在表象下的,只是錯覺而已。
生活中有一節重要的課必須學習一下,那就是如何給予和付出,而應付恐懼的答案也在這里。當我們還在襁褓的時候,表現出最大的依賴性。作為完全的索取者來到這個世界,我們不得不索取,不然就會餓死,只有這個世界的滋養才能使我們得以生存,然而我們卻很少回報。餓的時候,我們從不關心都幾點了還要把父母叫醒,我們希望被抱起,也從未在意大聲地哭叫會吵到周圍的鄰居。
是的,父母經常會從孩子的微笑和與孩子的接觸中獲得幸福的感覺,從這點上來說,孩子是給予者——但我懷疑孩子是否也會花一晚上的時間去思考:“我的生活很充實,可以給予他人很多,明天早上我要回報給爸爸媽媽一個甜甜的微笑。”不是這樣的,孩子們所謂的“禮物”處在一種更為原始的狀態。實際上, 清早饑腸轆轆的肚子只會讓孩子發出毫無耐心的尖叫聲。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逐漸變成越來越獨立的個體,能照顧自己,打扮自己,供養自己,賺錢謀生,然而某些個性的成長卻 從未超過嬰兒床的高度。打個比方來說,我們仍然感到恐懼,沒有人能緩解我們對食物、錢財、關愛、贊揚等方面的欲望。用食物來緩解只是暫時的,欲望還會再次出現。
可以想象這使我們的日常生活陷入如此兩難的境地。我們不能給予、不能愛,出于生存的考慮,有意無意地想要掌控著什么。我們不會去支持那些幸福的人,如果他們的需要某種程度上與我們相沖突的話。而在嬰兒床護欄的高度上行動,我們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無助、窘迫、惱怒、郁悶、不滿,尤其是恐懼。
有什么比依賴別人生存更讓人感到恐懼的呢?作為有恐懼感的成年人,我們像孩子一樣提出同樣的問題。他們會離開再也不會來了嗎?他們會不再愛我嗎?他們會生病去世嗎?作為成年 人,我們向自己的另一半、朋友、老板、父母甚至孩子提出過這些問題。
有恐懼感的人并不能慷慨地給予。他們內心充滿著根深蒂固的感覺,好像周圍的一切都處在匱乏的狀態。沒有足夠的關愛、 足夠的錢財、足夠的贊許,以及足夠的關注———很簡單,什么都是不夠的。通常對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恐懼會不斷擴大,使我們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變得封閉和自我保護。有恐懼感的人看上去總在蜷縮地緊抱著自己,這樣的形象代表了所有具有恐懼感的人 們的內心狀態,外在的表象呈現出多重形式:
需要老板認可的成功商務人士 ;
抱怨自己老公或孩子,從沒獨立生活過的家庭主婦;
因為經常孤獨而向情人索取很多東西的獨立的職業女性;
不能忍受老婆獨立的老公們;
做出有害而不負責任決定的公司總監。
為了生存,他們都在試圖通過各種方式擺脫恐懼。可結果, 他們仍蜷縮著隱藏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從這樣的描述中看到自己,請加入我們吧。在這個社會上,只有極少數人被教會了成長和給予的秘密。可我們學會的只是給予的錯覺,而不是真正的給予。我們已經被灌輸不要讓別人給騙了或者利用了,結果,除非得到點什么回報,否則我們就會覺得被利用了。
并不是說我們不能享有任何回報,這看似有些矛盾:
當我們出于愛而不是期待去給予,
通常回報給我們的會大大超出想象。
如果我們經常處在期待中,就會在失望中消耗大部分的生命,覺得這個世界對我們不公平。
直到30多歲,我才擺脫了這種處于痛苦狀態的存在,并逐漸明白無論擁有多少,都不會滿足。擁有越多,奢望越多———更多關愛,更多金錢,更多贊許,還有很多其他的更多更多。顯然, 有些事做與不做都阻礙自己得到滿足。更糟糕的是,這使我總是處在一種不間斷的恐懼中,以為所擁有的一切最終都可能消失化為烏有。我把每件事情都視為沙漠中的最后一滴水,必須為寶貴的生命而緊抓不放。
到了嘗試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了,原有的狀態顯然不再適合我或我生活里的其他人了。像以前描述的那樣,我請教了很多老師,得到各種答案。本質上,我明白為了擺脫對貧困的恐懼, 需要嘗試做些與習慣相反的行為。不再緊抓不放生活中的一切, 我試著開始釋放,隨它去吧,順其自然。這真是有點進退維谷:當感覺充實的時候很容易做到給予,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你所體會的只是給予的方式。所以:
感受恐懼,然后從容應對。
我想提醒你,我所建議的方法需要一個終生的過程,今天就可以開始,這并不是什么有魔力的藥水。令人驚訝的是,要變成一個完全成熟的人需要這么長時間。事實上,有人可能認為這是 一項畢生的事業。我已經為此花了好多年,現在仍在繼續著。好消息是,自從開始嘗試著去給予以來,我的力量感、我在愛和信任方面的能力至少增加了十倍。接下來要討論到的許多恐懼,已經完全從我身上消失了。我敢保證這個回報是里程碑式的。
給予感謝
想想現在或過去在你生活中曾經出現的人。把他們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后列出每個人給你生活所帶來的貢獻,即便帶給你的是痛苦,即便你極為厭惡他們。就像羅娜,盡管早先她對老公的付出不以為然,事實上老公已經為她提供了很多。即使在消極的事物中,也可能發現意外的禮物。
一旦你把這些生活中從不同人那里得到的“禮物”記下來, 就開始著手有條理地感謝他們。如果有些人已經長時間沒有聯系了,不妨給他們個驚喜,打個電話或者發封郵件感謝他們所給予你生活的幫助,你會驚訝于這種做法所帶給你那種在獲得與給予之間的快樂。
但在面對生活中另外一些人,如前任老婆、前任老公,前男友、前女友、以前的老板,以及斷絕往來的父母、孩子的時候, 上述做法會顯得比較困難。為了幫你擺脫目前怨恨和惱怒的感覺,試試多年前我在研討會學到的一種練習方法。
找一個空房間,拔掉電話線,播放舒緩的音樂,坐在舒服的椅子上,然后閉上你的眼睛,回想那些曾帶給你憤怒和痛苦的人,想象他們現在出現在你面前。讓治愈之光聚焦在他們身上, 祝愿他們事事如意,感謝他們曾經給自己帶來的任何痛苦。反復做這樣的練習,直到你感覺那些消極的感情已經消失。
能夠理解并說出這些話絕對不是一般容易的事情。“祝福她?你是不是腦子進水了?我希望看到她和我一樣痛苦! ”
我第一次做這個練習的時候,挑了一位自己以前的同事,這個人帶給我太多的不安和痛苦。我曾經很信任他,他卻背叛了我。注意,此時我的受害者心理處于爆炸狀態!顯然,我承受不了那時的生活經歷。所以當我進行這項練習時,經歷了一系列難以想象的情感。
首先,我對自己所懷有的憤怒和怨恨感到震驚。讓我去祝福他,就算只是想一想,都簡直是無稽之談。最初,我對他的憤怒是巨大的,慢慢地釋放這些怒火之后,我開始感觸到自己的痛, 這種痛讓我怨恨自己:為什么會允許過去的事情發生,并且這么長時間還保留著這種憤怒。接著,我開始原諒他和自己。我明白大家都是普通人,那時我們已經盡其所能。然后,治愈之光同時灑在我們倆身上。
這個過程持續了大約一個小時,剛開始我以為什么都不會改變,但我錯了!我尖叫、哭泣、心疼、痛恨,而后漸漸打開心扉,原諒了,釋然了,感受到心靈的平靜。我繼續進行這個練習,直到有一天不再對他有任何消極的感覺,并且能夠輕松地祝福他。
我嘗試用這種方法重新審視生活中那些曾經被我認為給我帶來痛苦的人,無論痛苦是巨大的還是渺小的。
如果你沒有機會直接面對記在單子上的人,可以在腦海中模擬。設想他們坐在你面前,告訴他們想說的一切,在內心修復你們之間的關系。從心理和身體健康來說,如果能真正面對他們是再好不過的了。
在獲得關愛之前,我們需要擺脫痛苦和惱怒。帶著過去那些消極的情感,會影響我們與現在身邊人們的相處。不僅如此,如同某些人已經經歷的那樣,會影響身體健康。這里有一本非常好的書叫《你能治愈你的生活》,作者名叫路易絲?海,她有豐富的經驗,能幫助你釋放一直伴隨著你的憤怒、痛苦與怨恨,推薦你讀一讀。
許多人可能不會說感謝的話,是因為他們并未意識到這種感謝的重要性。記住,你是有價值的,所以你的感謝也是有價值 的,別讓感謝他人的機會白白浪費。
如果目前這種做法對你來說還比較困難,不妨在非正式的場合,對同事說聲“謝謝你”、“非常感謝”,或是“你讓我今天很幵心”。謝謝,謝謝,謝謝。開始在你的思想里有意識地對周圍每個人送上表示感謝的話,給予而不是等待。剛開始的確很難,但慢慢地會越來越容易。給予感謝就像需要運動的肌肉,經常活動,肌肉就會變得強壯有力。
給予信息
從生活中學到的很多東西也會帶給我們困難。出于某種原因,我們總希望看到別人同我們一樣處在痛苦掙扎中。反過來, 我們可以盡可能地給予他們幫助,然而刻意做到這點是非常難的。我知道我以前曾遭受到來自競爭對手的威脅,而傾向于拒絕提供那些可能會對他們的工作有所幫助的信息。
感謝上帝,我感受到了恐懼……同時也能從容應對了,我幫助過的某些人已經成了我的好朋友和支持體系的一部分。這樣的給予沒有摻雜任何對回報的期望,然而回報可能會更為可觀。
我的一位學生問我,如果有人確實與我作對,并利用我的信息作為競爭的手段,那又怎么樣呢?
我的答案是,如果我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不管別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應對,那還有什么可怕的呢?逐漸培養對自己世界的信任。當你成為別人的支持者,你會變得更加強大。而當他人正在使用從你那里獲得的知識時,你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會加倍擴大。
給予贊許
對于許多人來說,最難贊許的恰恰是我們身邊最親密的人———另一半、孩子、父母,有時是我們的朋友。很多困難來自對他們的惱怒和抱怨。當贊許他們時,我們可以釋放那些消極的情緒,敞開心扉迎接他們給予的關愛,但這個感覺有點怪怪的。
很多處在奇怪關系中的人關注消極方面,他們不覺得提示那些和他們有親密關系的人做錯了事有什么困難。因此,就不奇怪僅有極少數的關系能處得融洽。我們希望所愛的人是樂觀肯定的,有所幫助的。與能夠給予、關愛和支持的人相處時非常重要的,這同時包含兩層意思:
你必須變成自己希望吸引他人的樣子,
改變自己成為你愿意去相處的人。
我課上一位有疑惑的同學問,如果總是不斷地給予而得不到任何回報,那會怎樣。我請她舉個例子。她說自己曾不斷為一個希望能重新與她恢復感情的男人付出,但他卻拒絕回到她身邊。 我認為她并沒有抓到重點,首先,她不可能做到毫無期待的付 出,她有著太多的期盼和憧憬!如同自己承認的那樣,她感覺如果繼續付出,那個男人早晚會發現他錯過的是一個如此值得珍惜的人,最終會回到她身邊的。
我認為這看起來更像是一份數錢的工作,并不是愛的表現。 我建議她別再留戀了,找下一個可以滿足她情感需求的人吧。我提醒她說,付出本身并沒有任何錯誤,但如果我們的需要并不能被一種關系所滿足,就應該結束,找下一個人。給予并不意味著被拿來踐踏,我們有權要求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但如果有些人沒有把它變為現實,也不會引發我們的不滿和怨恨。
給予時間
時間,永遠都是不夠的,因此是我們最有價值和最珍貴的禮物。你是如何給予時間的呢?傾聽朋友的心聲,寫一張感謝的字條,參與成為某個團體成員,作為志愿者為孩子朗讀。這些都讓你走出自己,激發出不同的自我,顯示了關愛、支持、充實的一面。
我的學生大為談論起自己給予時間的體會。他曾作為假日項目的志愿者在圣誕節期間走訪了幾家醫院,他把那次經歷描述成 一次開放心靈的過程,使人從普通而瑣碎的一面進入一個更高層次。注意大為在給予時間中的感受是怎樣的,他記得曾為一個處 在昏迷中的孩子唱歌,護士告訴他“唱吧……他可以聽到你的歌聲”。大為說那次經歷是很美妙的,建議其他同學也敞開自己嘗 試付出與給予,“真是無法想象的興奮啊! ”
我一位剛得了中風的朋友度過了一個非常愉快而充實的感恩節。他坐著輪椅,仍自愿到一家餐館幫助準備午餐,向那些流浪漢提供免費的食物。他喜歡那個時刻,因為他知道盡管身患中風,自己還是有價值的。
而那些懂得自我價值的人卻是完全不同的一種人。他們堅定而沉默地待在那里,對我們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他們勤奮準時,從未讓期待的人失望過。他們完成每件需要幫助的事情,無論工作看起來多么卑賤,他們依然快樂地工作,明白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們極少談論自己所做的,只是默默地做著。他們做出了貢獻,被人們所熱愛。
了解自己是否有價值,在個人行為方式上的區別是令人吃驚的。如果你還未發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很簡單,那就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吧。問問自己:“如果我真的有價值,遇到這種情況能做些什么呢?怎么做呢? ”這么問問自己很有效果。
因此,了解自己的價值,或做你力所能及的事情,付出你的時間,是件多么不可思議的禮物啊!
給予金錢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金錢是不可逾越的巨大障礙。無論多么成功,我時常會恍恍惚惚地看見自己82歲時,站在墻角,手里拿個破紙杯向別人乞討。我發現很多人也恍惚看到過類似的情景。 這個想法從何而來的,我已經沒有半點印象了。我從來沒有對人生要求過任何東西,可恐懼還是一直存在著。
對金錢的恐懼通常會持續不斷,無論我們多么富有。最近我看了一則報道,一位富可敵國的有錢人依然天天做著失去一切的噩夢。對他而言,欲望是個無底洞,永遠得不到滿足。幾年前我在一部電影里聽到這樣一句臺詞:“安全感不是擁有金錢,而是知道怎么用錢做事。”問題是,許多人從未嘗試過身無分文的感覺,缺錢可能帶給了你最有價值的一課。
如何擺脫對金錢的困擾,答案就是放輕松,隨它去吧。
開始“給予金錢”并相信你永遠都能找到辦法得到想要的一切。我的一位朋友在支票上寫下“謝謝你”三個字,并拿來支付賬單。這種態度體現了自由——享受自由,投資自我或他人,成為有創造性的部分傳遞下去。給予金錢可以得到真金白銀帶給你的巨大回報,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平靜。這并不是說你應該亂花錢——平衡才是關鍵。
給予關愛
就我而言,上面所講的給予和付出都是在給予關愛,但關愛中還存在其他部分。例如,我們允許別人做他們自己,并不試圖改變,那就是在給予關愛;我們信任他人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生活,那也是在給予關愛;我們允許別人學習成長,而沒有因此感到存在遇到了威脅,那還是在給予關愛。你知道有多少情感關系是像這樣的呢?
那些常常看似關愛的情感,實際只是一種需要。羅洛?梅在 《尋找自我》一書中寫道:“關愛常會與依賴混淆,但事實上, 你的關愛只與你的獨立能力成正比。”
去愛就是為了去給予,現在到了開始的時候了。
我已經談論了給予感謝、給予信息、給予贊許、給予時間、 給予金錢,現在到談論給予關愛了,我相信你還可以考慮加人其他因素。現在你能理解給予是一種流出,它讓你擺脫蜷縮的狀態,站直身子,張開雙臂。當我們真的感受到了這種充實的感覺,就會真正理解這句話:我所擁有的遠比需要的多。
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會進一步加強給予的能力,如同其他技能一樣,需要多加練習。
不管現在你相信與否,你的生活已經變得充實。或許你還沒有注意,在接受生活中的充實到來之前,你得注意到這一點。
一種增強意識的方法是通過我所稱的“充實之書”。買個漂亮的筆記本,開始盡可能地列舉生活中的積極的、擁有的事物,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只要是能想起來的。在寫滿150個之前不要停下來,或許你能寫得更多。當你感覺已經寫到山窮水盡的時候,其實還能再想想。將注意力集中在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不管看起來多么微小,也把它們記錄下來。
每天都記下點什么,但不要把它當作傳統的日記——日記里包含了太多的失望與沮喪,希望與向往。制作這本記錄只是簡單地說明“我擁有”!注意發生的每一件積極的事情,或大或小, 也許只是一句來自朋友的贊美,一句郵遞員快樂的問候,一片美 麗的晴空,一次貢獻的機會,一次剪發,一件新衣、有營養的食物,等等,你會發現發生的每件事情都是美好的。
提醒自己關注“乳酪塊,而不是乳酪塊上的小洞”。尋找美好的事物,你會發現它們無處不在,會被包圍其中,有太多未曾發現卻早已存在的美好的事物。沒有必要覺得匱乏,這已經非常豐富而充實了。
如果你遵照這些指導去做,我相信短時間內你就會擁有大量這樣的本本。經常參考參考,特別是在你感覺匱乏的時候。匱乏只存在于思想之中。匱乏并非關于金錢或物質,而是關愛。關愛一直守候在那里等待你去創造,只要你意識到:
你的人生是豐富的,你是有價值的!
除了“充實之書”,你還需要不斷閱讀積極有益的書籍,收聽激勵人心、啟發靈感的音頻,并重復對事物的肯定。無論何時感觸到與金錢相關的恐懼,或其他什么,不斷告訴自己“我釋放了對匱乏的恐懼,接受世界的充實和繁榮”。它會讓你感覺平靜下來,也提醒著你任何時候早已在生活中存在的充實。
記住,你的目標是找到可以成為“給予者”的位置。當你意識到“所擁有”的事實時,你就能夠給予。當你成為一名給予者時,就會無所畏懼。你變得強而有力,變得關愛他人。
人生的訣竅不是讓人明白可以收獲什么,而是可以給予什么。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這種思考中蘊藏著很多很多的力量。
試想一下:如果你發現人生目標是給予,就幾乎沒有可能被欺騙。如果有人奪走你的東西,他們只不過是在填充你的人生目標而已,值得感謝。當你成為一名奉獻的成年人,恐懼就會消 失……你意識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對之前所說的一切,喬治?伯納德?肖完美地總結如下,每天讀讀這些話會幫你展望前景,給予你戰勝恐懼的勇氣,使你變得對這個世界更加有所作為:
這是人生真正的快樂,
對目標有用的存在使你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強大個體,
一種天然力量的存在取代焦躁不安、自私冷酷的病癥、悲哀,
以及對世界未曾使自己感到快樂的抱怨。
我堅信,我的生命屬于整個社會,只要我活著,就有權利為它付出任何我所能做的。當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希望奉獻出我所有的一切。因為越努力地工作,就越可以享受更多的人生樂趣。
我為生命本身的緣由而欣喜。生命對我來說不是一支短暫的蠟燭,而是一把輝煌的火炬,我已經高舉許久,在傳遞到未來一代之前,希望它燃燒得更、明亮。
今天作業:
準備兩本小冊子,一本“給予本”,一本“擁有本”,每天在兩本小冊子內記錄你所給予的和所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