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每個人的高中是不是都遇到過這種同學:大神一般的人物,科科逼近滿分,但是偶爾考完試會見到他臉上愁云滿布,一問,他會說:“這次真的考砸了,有個點沒復習好,真的考砸了……”聽到這樣的話的同學總會心里暗喜:“你也有考砸的時候”,頓時感到滿滿的安慰。等到成績出來,試卷下發,看著他145(滿分150)的分數和幾近崩潰的表情再看看自己沒及格的分數,真的忍不住想爆粗口。不出所料,那個月的每個晚自修他都最后一個走,專攻這門課直到下一次考試重新拿到滿分。
那個時候,我心里總有一個疑問:“你已經這么優秀了,為什么還要這么努力?”
貳
讀研的時候有一位師弟,天天待在實驗室,冷板凳,寫論文。三年時間不知道發了多少論文,從最開始的普刊一直到SCI,連續兩年都拿了國獎獎學金。而我對于寫論文這件事一直是功利主義者,看中投資回報,只要論文數量和級別夠拿國獎決不多寫一篇。我總是“苦口婆心”地跟他說:“你的論文已經夠好夠多了,就算想走學術這條路也夠了,是不是該出去跟企業接觸一下,做些項目參與實踐,也好留條后路”,他淡淡地說了一句:“我覺得我的學術成果還不夠,還要繼續學,繼續寫”。
叁
最近晚上的氣溫已經冷到拿著一個剛出爐的熱騰騰的蔥油餅在室外走一圈就好像在吃冷藏食品的程度,前些天加班很晚才回家,走在清冷的大街上,我得意洋洋地想:“天吶,還有比我更努力工作的人嗎?”,路過阿里巴巴寫字樓的時候,看到一片燈火通明,每一盞燈都把我的臉打得滾燙。回到家翻朋友圈看到了阿里大神“掃地僧”多隆的故事。多隆是一個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坐車還是開會,甚至團隊outing路上都在寫代碼的幾十年如一日的技術大牛,據說技術難題他能知乎秒回,一人能頂一個高效頂尖的團隊,他絕對是一個“比你聰明比你牛,但比你要努力得多”的人。
我已經遇到過太多讓人發出“你已經這么優秀了,為什么還要這么努力”的感慨的人。比如高中的時候那些拿奧林匹克競賽冠軍已經保送名校的籃球隊主力兼某某社團社長在晚自習依然默默學習大學教材;比如大學的時候那些拿獎學金和名企offer拿到手軟的靠當前實力可以吃好幾年老本的同學依然每天按著自己的計劃看課程視頻、讀書做筆記;比如工作的時候那些已經到了上班打卡、看報喝茶年齡的高薪高管們還是依然保持不斷學習的習慣,每天研讀行業前沿文獻,一直能精準把握住行業發展趨勢……
這樣的人太多太多,每每遇到總是忍不住想問:為什么還要努力?
因為知道的太少,不知道的太多
一位大學老師說過這么一句玩笑話,但我一直都銘記在心:“不學習的時候覺得自己啥都懂,學得多了發現自己啥都不懂。”聯想到《女王的教室》里面,冷酷的老師面對一個孩子提出的“我們為什么要讀書”的問題時,回答的這么一段話:
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情,而是想要去做的事。今后你們會碰到很多很多你們不知道的、不能理解的事情,也會碰到很多你們覺得美好的、開心的、不可思議的事物,這個時候,作為一個人自然的想了解更多,學習更多,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不能稱為人,連畜生都不如,連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都不想了解,還能做什么呢?不論如何學習,只要人活著,就有很多不懂的東西,這個世界有很多大人好像什么都懂的樣子,那都是騙人的。進了好大學也好,進了好公司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想法,那就有無限的可能性,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間,人就死了。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成為出色的大人。
不努力的人生并沒有什么“歲月靜好”
我曾經想過,我的夢想是等年紀大了,去溫暖的廣東農村,找塊地,種菜賣菜。后來發現不止我一個人有過這種田園夢想,幾乎80%的人都有過這種歲月靜好、淺笑安然的生活夢想。
工作不順心的時候想:“我要辭職去過歲月靜好的生活”;
遇上難題想偷懶的時候想:“那么拼干嘛,身體好就好”;
看到別人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的時候想:“那么努力干嘛,我顧好家里就好”;
……
我們總是能夠為不努力找一大堆借口,認為努力必有失,不努力必有得,但是很不幸,我看到的故事完全不是這樣的:
那些一手抱娃一手做菜把家整得井井有條的好女人都是一穿上10厘米高跟鞋就能不卑不亢跟人商務談判或者寫得一手好代碼的職場女強人;
那些不愿付出任何努力工作不上心整天幻想在家修花養草的人真的辭職待在家反而成了怨婦,除了抱怨自己的體重一天天增長外什么也做不好。
李月亮寫過一篇文章叫《一事無成的人,哪有什么真正的歲月靜好》,即便你真的真的甘于平凡,也必須非常努力,才有能力保護好這份可貴的平凡。
所有借口“平凡可貴”的懈怠,都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任。
興趣是可持續努力的最好動力
努力并且堅持努力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可是這世上還有一樣東西叫興趣。曾看過一個心理學觀點:任何只靠毅力來支撐的努力都是不可持續的。不管是學校里的學霸還是像多隆一樣的專業大牛,他們的那份堅持都是來源于對“知”的興趣和渴望,愛這件事才會心甘情愿地想做好這件事。
這個觀點對我的影響很大,漸漸發現,堅持努力本身是一件不需要太大努力的事,只要把興趣點加入到一件事中,一切都變得毫不費力。
剛接觸機器學習的時候我對編程和數學公式推導很抗拒,一度覺得學不下去了。可是我喜歡寫SQL、畫流程圖和做可視化的東西,每次導入畫圖包的時候都異常興奮。后來我就采用看懂一個算法就畫一個流程圖的方式來學習,把自己的興趣點當作一種犒賞。
每次吃完晚飯后都不愛運動,只想陷在沙發和手機的世界里,偶然發現,3公里外的一家便利店有很好吃的三明治,每次一想到第二天有三明治當早餐,我就愿意頂著寒風步行去買,一個來回,成功刷滿了一萬步。
家里有很多書只翻了一兩頁就堆在書架上,我也分析了原因,當初買這些書確實是有吸引自己的地方,但是決心下得太大,想一字一句認真讀完,沒翻兩頁就被開頭幾章晦澀難懂的語言嚇到了,于是再也沒有讀的興趣,每次一看到這個書名心里就回想起那份艱難痛苦的感覺,再也不敢去觸碰。后來我每次看書都從自己最喜歡的章節看起,百看不厭直到領悟到精髓再去翻看其他章節,當初難理解的地方也一下子變得簡單易懂了。
畢竟偉大的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