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將起源簡短的解讀了一下,今天將會把德國古典哲學的線索串一下,因為是第一次系統接觸,很多方面不是那么嚴謹,還望擔待。那么開始今天的解讀
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五人為代表人物。
先從康德講起,昨天的思維導圖最后歸集到康德而結束。提到康德出身于理性學派,他為了推翻休謨的懷疑論。休謨的懷疑論成立將會導致的后果是使科學失去了基礎。
因此,康德提出人的認知是有限的,其他尚未了解之事有背后的對象,such as 當時的宇宙。雖然無法認知,但是不能否認它的存在。就像現代人一直對外星人深信不疑,我們沒有親眼見過,可是卻一直相信它的存在。人類依靠主觀能動性建立知識體系,此為他提出的第一點,純粹理性批判。
第二點便是實踐理性批判,推崇實踐論。人是主體,主客觀性可達到統一。
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二者均能從某一角度證明主客觀性的對立,由理論中發生實踐。
費希特,作為康德的繼任者。他將主觀性和客觀性統一,被稱為“行動的哲學”。他與康德不同的是,他認為實踐引出認識。
費希特理論的弊端是 過于主觀主義,將能動性放大,忽略了真正的客觀,例如自然等,均視為依靠主體建立的。這也為謝林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謝林,他認為主客觀性具有同一性,兩者是互相不斷催化。主觀達到一定高度產生客觀性,客觀性隨之發展,產生主觀。最后到最高度是一種只可意會的客觀性,將主客觀同一。
黑格爾與謝林不太相似的地方是,他把主觀能動和客觀性視為絕對統一和絕對差異。兩者達到一個絕對同一層面,互相包含。
值得肯定的是,黑格爾運用辯證統一的方法,將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制約性統一。自此由主觀唯心主義變成客觀唯心。
費爾巴哈 作為最后一個環節,他提出感性論,拋棄了謝林和黑格爾的絕對論,由唯心主義轉變為唯物主義。 具體表現為,主體和客觀世界一種感性的統一。
費爾巴哈的思想誘導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
綜上可以看出來,他們全都在圍繞著主觀能動性和客體制約性,最后在一個新的階段、更高的層面達到兩者統一。
這一部分有些晦澀難懂。
大致可以歸結為,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為唯心主義,康德、費爾巴哈為唯物主義。
其中區別如下
康德和費希特區別:1)前者 理論 到實踐,后者 實踐到理論(認識)。
? ? ? ? ? ? ? ? ? ? ? ? ? ? ? ? ? ? 2)康德 主客觀對立 費希特 主客觀統一
費希特和謝林區別:費希特 忽略真正客觀性
? ? ? ? ? ? ? ? ? ? ? ? ? ? ? ? ? ? 謝林 ?重視客觀性
謝林和黑格爾:謝林 絕對同一
? ? ? ? ? ? ? ? ? ? ? ? ? 黑格爾 絕對同一和絕對差異互相包含
黑格爾和費爾巴哈: 黑格爾 絕對論?
? ? ? ? ? ? ? ? ? ? ? ? ? ? ? ? ? ? ?費爾巴哈 感性論
之后會進入康德的認識論的學習,可能進度會放慢,會自己更精讀理解后再寫出來。
可能會更些其他的文章,過渡一下。哲學實在太燒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