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朋友這樣問我,
“你能告訴我遇見自己很討厭的人該怎么辦嗎?”
我說,
“你為什么那么討厭他呢?”
他給我列舉了一些原因,比如那個人冷漠、自私,或對他不友善等。
我說,
“如果是前者,那他沒有傷害到你的時候,你為什么要去討厭他呢?而如果是后者,對一個不喜歡你的人,你又何必討厭他?”
其實我知道他的內心是怎么想的,
“我就是看不慣那些不好的品質啊;他對我不好,那我當然討厭他,這難道不是一件無比自然、正常的事情?”
反倒是我的提問顯得多此一舉。
但是細細想來,難道不值得思考嗎?那個人固然有缺點,但是,誰又沒有缺點?你為什么偏偏對那樣的人心生厭惡?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如果一個人有缺點就理所應當被討厭的話,那誰也得不到愛了。
而事實是,你所討厭的,不過是你自己。
你不能接受自己身上的陰暗面,卻被另一個人展現出來,而你無法忍受。因為,你沒有那么接受你自己,你沒有那么愛你自己。
我記得我最初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是一個非常糾結、自閉、內向、害羞和不愛自己的人,我常常會批判自己,這樣不對那樣不好。但是心理學給了我極大的自由——當對面的咨詢師不帶著任何批判面對你的時候,你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接納和快樂,甚至連父母都不曾給過你那樣的體驗。
這是多么大的一份恩惠。一個原本陌生的人在不經意間,給了你你想要的愛和接納,讓你看到和感受到一個溫情的世界,簡直除他之外,再無其他可求。
所以我想,一般人如果沒接觸心理學就算了,一旦它感受到心理學的溫度,想要離開幾乎不可能。雖然現在我沒有考研,沒有繼續走學術的道路,我也曾經想,是不是要重新尋找新大陸——我曾經無數次流連在各大書店,想要發現另一個值得我深深去探尋的領域,但是,最后我還是回到了心理學。
是因為我看過他們那份姿態——從容淡定,而充滿智慧和愛。我想變成那樣的人。一個人可以如此的去包容和愛另一個人,一個人可以如此的洞察和智慧,生活大概對他而言沒有什么煩惱了吧?大概到了那種境界,已經沒有什么是會執著、放不下的吧。
但顯然,我低估了蛻變所需要的時間。
從一個并不十分良好的狀態,企圖通過心理學邁向一個所謂的理想狀態,它所需要的時間可能遠遠比你想的要長。但是一旦你上路,那么,有多遠就走多遠,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我們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只能選擇進步或者不。只要是在進步,那就好,只要我們知道我們要的是什么,那么,就不怕路途遙遠。
當你選擇愛,你會遇見愛。你也會遇到恨,遇到不理解,遇到愚昧,遇到迷茫,但是,愛就是你的信仰,你知道,你不會放棄,因為不論遭遇什么,你都還會對這個世界抱著最原始的感恩和感動。
就好像你見過大海,即便后來你遇到的都是溪流,你也不會因此厭倦這個世界,因為大海不容易遇見,遇見過無數小溪之后,可能就會再一次遇見海洋。人生起起伏伏,有高潮有低谷,都是正常。只要一直保持對生命的熱愛,對愛的信仰,那么無論身處何地,你都不至于放棄和失去信心。
一切都會好起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會如你所愿。只要你不放棄,再多一點努力和信仰。
我想帶著這樣一份心態,縱使我沒有能夠堅持最初的研究心理學的夢想,也不算是違背了初心。而我找到了寫作這樣的方式去和大家分享我的感悟,鼓勵大家去勇敢做自己、實現夢想,也算是實現了我當時的愿望。而在這個過程中,收獲最大的,是我自己,那就是,我成為了我想成為的人,我做著我喜歡的事情,我為自己感到驕傲,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