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衡量教育教學的另一把尺子

前段時間學校進行了一次“學生最喜愛的老師”評比,引發老師們的關注和思考。

有些老師持否定態度,認為學生選出來的一定是平時對他們要求不嚴格,教學比較寬松的老師。如果真是這樣,豈不是讓嘔心瀝血的老師寒了心?尤其初一、初二的學生,恐怕有些分不清是非對錯,只覺得縱容他的就是好的。還有就是學生大概率會喜歡年輕漂亮的老師,跟學生們更有共同語言。這些想法對不對呢?

當時我還特別寫了兩篇《我最喜愛的老師》,來回憶什么樣子的老師是我所喜歡的。巧合的是假期看完了北京十一學校李希貴校長所寫的《學校如何運轉》,其中也有提及對師生關系的評價,感覺很有道理。

正如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所說的,人們往往喜歡衡量能夠輕易衡量的事物,一般不理會那些無法輕易衡量的事物,即使衡量,也不過強制給予它某個計量標準。例如對教師的工作業績,僅僅以分數代替對其全面工作的評價,就是如此。
想一想,我們能發現風嗎?不能!但風吹物動,于是,我們以物動情況來判別風的大小。大量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師生關系可以間接衡量當下的教育效益,那么,衡量師生關系就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方案。

下面是北京市十一學校的師生關系調查指標:

老師關注我良好品德和習慣的培養,在做人做事上給我好的引導和示范。
老師對我比較了解,能覺察到我的狀態,適時關心和幫助我。
老師能夠支持和促進我自主學習。
老師注重幫助我確立目標,指導我做好規劃。
我在老師心目中有較高的位置。
老師能夠給予我有針對性的幫助。
老師善于激發我的學習興趣。
老師風趣、幽默,讓我愉快而有收獲。
老師能夠有效地激發我主動思考并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老師能夠提供適合我的學習資源和方法。
老師能讓我清晰地知道每節課和每個單元的學習目標。
這位老師是我本學期最喜歡的老師之一。

如果學校一開始就有類似的這樣一個明確的指標,相信學生和老師們都會有依據可循。學生們可以據此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學會分辨是非對錯。老師可以以此為目標,規范提高自己的教學行為。倘若如此,師生教學相長就不會是一句空話,而能真正落到實處了。

從這件事情上我還想到一個詞“信任”。

首先是學校對教師的信任。活動的初衷是好的,評選的是“我最喜愛的老師”。沒有被選上的就不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了嗎?顯然不是。每一位教育教學一線的老師,都有自己被學生喜歡和接受的一面,也一定不缺少擁立自己的“粉絲”。作為教師,把自己被學生喜歡和認可的一面放大,做得更好、更精細,一定會贏得學生更多的熱愛和尊重。

其次是老師對學生的信任。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初中生,正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學生們的引路人,老師需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不可能等到百年后再去考核老師的教育業績,也不應該簡單的把一場考試的分數作為衡量教師工作的唯一指標。師生關系,可以作為衡量教育教學的另一把尺子,只是保護好師生的心靈不受傷害也很重要。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