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王開東說:“你看到的是別人的優雅,但誰不是在用力的生活?”
我非常贊同王特的這句話,回想在簡書消失的這半年,確實可以用“用力的生活”來總結。大學畢業十年,第一次真正努力為自己的未來搏一搏。
回想這十年,雖然也很努力,但主要還是被動的,因工作需要,僅僅是秉著“在其職謀其位”的思想被動努力著。
作為一名正宗的師范生,畢業那年沒能順利應聘到學校,便草率地加入打工一族:有純粹為了生活而工作的半年輔導班生活;再便是四年的成人培訓:市場、行政、教務等一體化的“雜家”生活;生娃后的這五年才是真正做著專業的事——民辦校的一名小學語文老師。
年少輕狂時,固執地認為,只要能給自己一個平臺,沒有自己干不了的。碰壁后,總會用“只要是金子到哪都會發光”來安慰自己。多年后慢慢明白,連專業的事都做不好,談何發光呢?只有把自己擅長的事做到極致,再去做其它的,才會事半功倍。
回想在民辦校的這五年,領導層挺好的,同事也易相處,一直沒有什么大夢想的我,安逸的生活一度以為人生就此到白頭。因此,當看到身邊年輕的同事為參加省教師招考而努力時,除了給他們加油打氣之外,便一廂情愿地以為省招考與自己沒有啥關系。
這樣的無知與自己的認識誤區有很大關系,我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超齡了,考不了廈門的公辦教師,所以其它地方也沒有機會。甚至,我一度認為很多地方都有戶籍保護,所以沒有我什么事。正是因為這樣的無知,為自己的不努力保駕護航,碌碌無為到中年。
直到今年一月份,海滄獨自向全國招聘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改變了我的無知,其招聘條件是如此誘惑:不限戶籍 ,年齡40周歲以內。這樣的驅動點加上同事娜娜的鼓勵,以及老媽的期望,三重動力驅使,被動的我終于趕在一月底在淘寶上買回了教招的書。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準備,好在不考教宗,所以二月份的時間主要放在專業上。每天啃一點專業理論知識,背背古詩,做做習題。
就這樣,2月24日考試,25日晚十一點多出成績,26日面試,時間如此緊湊,可惜以兩分之差沒能進面試。
第一次考試以夭折告終,然后又是一段迷茫期,因為不知道能報哪。不像年輕的同事目標明確,就是廈門的教師招考。
三月初,以蝸牛的速度看教宗,主要心里沒底,不知道是否有機會,堂妹建議報漳州港。
3月15日是省教招報考的時間,看到漳州港的報考條件:兩年工作經驗,本科學歷。不用跟應屆生拼筆試,這大大提高我的自信心。
于是確定報考后,才真正開啟自己的讀書之路。而離教師招考的時間僅僅只有一個月的時間。而身邊的準備招考的同事,至少都已準備半年了,但我不跟他們比,我以自己的蝸牛速度在前進。
因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帶娃,所以我的時間更顯珍貴。早上五點的鬧鐘,準時起床讀書,有時實在太困,就用冷水先洗臉。讀到六點半煮早餐,然后就是七點叫娃起床,梳洗吃飯,送娃上幼兒園,踩點打卡上班。上完課之余,就是讀書。改作業的時間放在中午午讀的20分鐘。晚上取消陪讀講故事,讓娃自己聽手機故事,讀書不超過11點,一般10點半就休息。
生活就這樣日復一日重復著。
讀教宗第一遍時,一臉的茫然;讀第二遍時懵懵懂懂;可惜當要讀第三遍時,卻時間余額不足,就這樣匆忙上“戰場”,好在害怕考試時答題時間來不及都沒有出現,反而時間非常充裕。
考完沒有對答案,自我感覺良好,對完答案,心里拔涼拔涼的,教宗光光單選、多選、填空就錯了20分,而讀得久的同事基本是一大題錯一小題,這就是臨時抱佛腳的結果。
成績出來已是5月13日中午12點,查成績時,心里忐忑萬分,甚至手抖,好在排名第八,雖然教宗跟同事差了不少,好在專業還行。
筆試過后,便是準備面試,原本以為經驗是有用的,想不到限制自己的就是自以為傲的經驗,當老是被指導老師批評在分析內容時,想放棄的心都有。甚至自嘲自己:“原來自己也是差生。”
十幾個學員中,我是最老的,年齡甚至超過她們一輪,小年輕吸收能力強,片段教學得心應手,而我甚至一度陷入自卑,一聽到老師讓我上,那個緊張啊,可以說是犯了恐懼癥。可沒有退路,笨鳥先飛,認為上得好的就偷偷錄音,然后回去逐字逐句記錄,分析上得好的地方,甚至一度逢人便問:“怎樣區分品讀與分析內容?”
迷茫的時候,心情很沮喪,可唯獨不能放棄自己,于是,把五年級的課文逐篇分析,做筆記,按照老師指導的方法,借鑒名師實錄及學員做得好被老師肯定的地方,一一記錄。便有了自己的精華,有學員說我那本筆記就是“寶藏”,這著實增加了我的自信心。
最終雖然面試成績不是很理想,但還是上了,也為這四個多月的努力畫上圓滿的句號。
這讓我想起了摩西奶奶:76歲學畫,80歲成名,享年101歲,一生留下1600多幅畫。她說:“人到底該在什么時候做什么事,并沒有誰明確規定。如果我們想做,就從現在開始,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
的確如此,很多事想明白了一萬遍,也不如動手做一點點。回想自己考編之路,如果沒有動手去努力,縱然明白考編很好,也是徒勞。
大多時候,正如特級教師王開東所說的:“我們只看到別人的成功,往往忽略到人家成功背后的一些東西。成功之前,誰不曾用力在奮斗?成功之后,誰不曾膽戰心驚地在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