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1天冥想打卡已經進行到第16天了。有幾個晚上頂風作案,基本都因為白天的時間沒有管理好,或是分秒必爭全部用去陪寶寶,結果自己種的惡果自己嘗。
為了不打擾家人休息,只好拿著電腦,手機,躲在衛生間錄音頻。有時候錄到一半娃醒了,只能放下先哄娃,等她沉沉睡去,我再又做賊般跑到衛生間繼續聲情并茂。只為趕在凌晨前推送出去。
這都不是事兒! 讓我心里千轉百回的是一次犯傻了,出門沒帶電腦,沒法推送音頻到公眾號,心里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著急。
當時,每個細胞都充斥著對自己的鄙視,怎么這么簡單的事兒都忘記了?清單上不是列出來了,怎么沒有檢查一遍呢?
這還不算,非得在心上扎兩刀才算解氣:這么點小事都做不好,你太挫了吧?早就約定好要推出,大家都在等你的音頻,你太不負責了。
時時刻刻的覺察有個好處,就是我能意識到對自己的評判竟然有這么多。平時這些隱藏的內在聲音就像平靜的湖水下驚慌亂串的魚群。
相對于愛,我們更傾向于苛責自己。不曉得你是不是也會這樣。
02
小穎最近越發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覺得自己嫁給了空氣。當初看中她家小李上進努力,陪著一起打拼創業。事業是做大了,可把小李整丟了。
兩年前,為了照顧父母,小穎退出了“打拼圈”。小李開始獨當一面,近些年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于是他不是在外面談生意,就是在去談生意的路上。
開始小穎也沒覺得孤單,可近幾個月小吵不斷,幾乎都是因為小李沒時間陪她。算下來,兩個人已經兩周沒在一起好好吃頓飯了。
好不容易約好的去父母家吃飯,外地臨時來了客戶,小李得接待;白天沒空,那就晚上陪好了,約定看場午夜電影,沒想小李喝得醉醺醺忘了東南西北。
這次,小穎再也受不了了,上樓時不小心扭了腳。不想讓父母擔心,又吃膩了外賣,打了好幾通電話,發飆控訴小李。人在餓肚子的狀態下,除了低血糖還能很失態。
基本能罵的都罵完了,大致意思是都因為你,我腳扭了都晚上十點了還沒飯吃;就因為你忙,我和寡婦有什么區別;早知今日,不如當初選小劉,我跟錯了人;半小時內你還不回來就等著離婚吧。
我替她翻譯了一下:我餓是你造成的,我沒人陪也是你造成的,沒人陪意味著婚姻失敗,都是你造成的。如果你不聽我,后果很嚴重(威脅)。
除了自責,我們還熱衷指責別人。
當我們用冷冰冰的語言對待自己時,會羞愧,內疚,甚至討厭自己。當我們的語言猶如利刃傷害別人時,剛開始可能會有忍讓,時間久了,聽覺視覺連感受都會麻木,得來的終將是他人的遠離,甚至沉重的反擊。
即使愛,還要互相傷害。
其實,沒有人是容易的。雖說平日我們體會不到人生苦難重重,但看到國內外媒體中充斥的戰爭,自然災害,突如其來的意外時,總能有所感觸。很多事情我們無能為力,好在我們可以管理自己的言行舉止。
正如冥想引導中常常提到的一句話:不要著急,慢慢來,只是溫和地回到當下,靜靜去感受。
我們的頭腦無時不刻在工作,即便在睡眠模式,也切不斷與外界的交流。頭腦很強大,由此產生的評判也極有力量。所以,相比于感受,我們更容易把“應該”掛在嘴邊。
我們的溝通總逃不出下方的四個象限。
“你舒服,我不舒服”的溝通沒有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委屈;“你不舒服,我舒服” 忽略了對方的感受,“你”委屈;“你不舒服,我也不舒服”的溝通是給雙方的關系加了沉重的枷鎖,兩人都覺得累,談不到一塊,容易冷戰。一次成功的溝通將是 “你舒服,我也舒服”的狀態,即雙贏模式。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倡導的非暴力溝通則鼓勵傾聽,認為尊重與愛能使我們情意相通,非暴力溝通不僅可以用于傾聽內在的聲音(內在需求),也可以聆聽對方心靈深處的需要(對方內在需求)。
什么是我的觀察?(發生了什么?客觀描述事件)
我的感受如何?(清晰表達我的感受)
哪些需要(或價值、愿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我的內在需求是什么)
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么?(明確下一步的行動)
我因無法發布公眾號時很自責,如果用非暴力溝通的模式和自己溝通,結果會怎樣呢?
發生的事件:外出忘記帶電腦,時間緊迫,導致無法發布冥想音頻的公眾號。
我的感受:很著急,也很難過。我的內在需求是什么:不希望大家因此就認為我說話不算數,也不想自己把自己歸類在說話不算數的行列。
我的請求是什么:自責沒有任何幫助,憑添煩惱,以后對自己寬容一些,可以向群里小伙伴說明情況,推遲一天發布,同時以后提醒自己出門時檢查攜帶物品。在心理上減少打壓,多些接納,包容和認可。自我和諧也許是我們能給自己最大的禮物之一。對自己敞開胸懷擁抱,對他人才能更有愛和寬容。小穎因沒有小李的陪伴很憤怒,如果用非暴力溝通,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發生的事件:小穎扭傷了腳,晚上十點還餓著肚子,已經有兩周的時間沒和老公坐下來好好聊聊了。小穎的感受:腳很疼,因為沒有人陪著心里很難過,孤單。鮮有的陪伴讓她有些擔心婚姻亮紅燈。小穎的內在需求是什么:希望得到關心和陪伴。小穎的請求是什么:明確列出需要怎樣的陪伴,是擁抱,陪逛街,還是兩人靜靜呆著什么都不做也行。多久就需要二人世界呢,一周陪一次還是三次呢?詳細列出每次陪伴的時間長度。小穎很在乎陪伴,如此看來,她的愛的密碼極有可能是陪伴,而非贈送禮物或是得到對方肯定。一方面她無法表述自己的感受,只是和倒垃圾一樣把不快的情緒退給小李;另一方面,沒有明確和量化請求。國人從小就被灌輸各種“應該”理念,尤其還會被灌上道德標準,行為規范的字眼。幼時被照顧得很好,以為身體健康就算成長得很好了。很少探求內在真實的需求,也很難表達自己的感受,更別提請求他人接下來的行動。
等成人了發現,溝通無處不在,可是輪到自己要說話的時候,要么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詞不達意,只好忍氣吞聲,和受氣包沒什么區別。
表達感受和需求,是內在力量的體現,只有當所想所思所為是一致的情況下,內心方是愉悅,暢快的。否則壓抑的心境多少影響到身體。
要么,偏好指責對方,可有誰能心胸寬闊到對指責毫無知覺呢?即便平靜似水,內心也是暗流涌動吧,只能離想要的目標越來越遠。無論是對家人,朋友,抑或同事,陌生人,都要認識到語言及表達方式的作用。如果你總是很強勢,以為嘴巴厲害,氣勢雄偉壓倒了對方,實則已經輸了,誰會喜歡和這樣的人相處呢?只會與你之間隔起一道墻,未來你只會到處碰壁吧。要記得:你舒服我舒服,共贏才是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