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老韓大
童僖
老韓大叫韓有仕,他的一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他出生于民國十四年,原籍甘肅民樂縣六壩鄉六壩村,一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家庭。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的命運如同浮萍,隨風飄搖。解放前,他被國民黨反動派抓兵,押往江蘇徐州。然而,命運的齒輪在那一刻悄然轉動,他在途中偷逃,開始了漫長的流浪生涯。
一路艱辛,乞討為生,老韓大經歷了無數的磨難與考驗。他曾在風雨中露宿街頭,也曾因饑餓而幾近絕望。然而,他從未放棄對生活的希望。最終,他來到了永登縣中堡塘土灣,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善人馬大爺。馬大爺不僅收留了他,還為他牽線搭橋,讓他娶了一個城關鎮的姑娘為妻。從此,老韓大有了一個溫暖的家,并生了兩個兒子。
老大韓學龍,繼承了父親的堅韌與智慧,當了十幾年的生產隊長,成為村里有名的韓隊長。他帶領村民們辛勤勞作,共同建設美好的家園。老二韓學虎,1968年參軍入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鐵道兵。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祖國的鐵路建設貢獻了力量。
民國二十八年秋,民樂縣韓家溝的蕎麥地泛起紫浪,十五歲的韓有仕蹲在地頭搓麥粒。國民黨抓丁的皮鞭就是這時候落下來的,鞭梢掃過少年耳際,驚飛了正在啄食的斑鳩。
"龜兒子跑得倒快!"滿臉橫肉的兵痞揪住韓家老大的后領,像拖麻袋似的把他拽上驢車。母親追著煙塵哭喊,懷里的蕎麥餅滾落黃泥,被驢蹄踏成碎渣。
秦嶺的月色比老家的要冷。韓有仕縮在乾縣軍營的草垛后,數著掌心被麻繩磨出的血泡。同村的栓子哥昨日挨了二十軍棍,此刻正趴在隔壁棚子里哼哼,腐肉的氣味混著血腥往鼻孔里鉆。少年摸出藏在鞋底的銀針——那是離家時從父親藥箱夾層摳出來的,針尖在月光下泛著青芒。
臘月里栓子哥咽了氣。韓有仕記得那日飄著細雪,當兵的用草席裹著人往山溝里拖,他趁機摸走了伙房案板上的剔骨刀。三更天的梆子剛敲過,刀刃貼著腳踝游走,生生割斷了捆腳的麻繩。
逃出軍營的第七日,韓有仕蜷在破廟神龕下啃樹皮。外頭狼嚎聲由遠及近,夾雜著孩童撕心裂肺的哭喊。少年攥緊銀針沖出去時,正看見灰狼叼著個三四歲的娃娃往林子里拖。
"莫怕!"他抄起供桌上的銅香爐砸過去,狼牙擦過孩子肩膀的瞬間,銀針精準刺入百會穴。狼崽子吃痛松口,少年趁機將哇哇大哭的娃娃搶進懷里。待他抖著手給孩子接上脫臼的胳膊時,舉著火把的村民已將他團團圍住。
"外鄉人偷娃!"不知誰喊了一嗓子,棗木棍帶著風聲劈下。韓有仕護著孩子在地上滾了兩滾,后腦勺重重磕在廟門檻上。溫熱的血漫過耳際時,他恍惚看見母親在蕎麥地里招手。
經過非凡的乞討、漫漫長夜,韓有仕終于來到了永登縣中堡的塘土灣,飄著榆錢香的時節,村西頭的馬大爺掀開炕席,露出個地窖口:"后生,要活命就藏里頭。"老羊皮襖裹著少年單薄的身子,瓦罐里的莜面糊糊暖著腸胃。韓有仕在土坯墻根曬了三天太陽,才把這一路的凍瘡養出活人氣。
清明雨落時,馬大爺領著個穿陰丹士林布衫的姑娘進門。"這是月娥,河西大營灣張家的。"老漢吧嗒著旱煙,"你給她瞧瞧,這丫頭打正月就張不開嘴。"
韓有仕的拇指按在姑娘耳后,觸到錯位的下頜骨。月娥疼得直抽氣,眼淚在眶里打轉。少年突然想起母親納鞋底時的模樣,手腕一抖一送,咔嚓聲輕得像咬開瓜子殼。
"試試。"他背過身去。身后傳來細碎的咀嚼聲,月娥捧著蕎面饃饃,腮幫子一鼓一鼓的。馬大爺的煙鍋在炕沿磕出火星:"手藝不能埋汰了,明兒起在村頭支個攤吧。"
后來,老韓大將他正骨復位的手藝,傳給了鄰居楊家的二兒媳梁志芳。梁志芳家里常常飄著艾草香。韓有仕的煙鍋在窗臺上磕了磕:"肋巴骨要順著勁兒,像揉發面似的。"高低柜里擺著那根磨得發亮的銀針,陽光透過窗戶玻璃照射到那枚閃亮的銀針上,猶如一道雨后投下的七彩彩虹。
"韓爺,中堡四隊王家的驢車翻了......"村里人說著話的功夫,老韓大的解放鞋帶還散著,就忙不急得往外跑,徒弟梁志芳也跟著跑開了,村里人望著老韓大和徒弟的背影,渾濁的眼里泛起月娥第一次張嘴吃饃時的笑紋。塘土灣的榆錢紛紛揚揚,落在當年栓子哥沒吃完的半塊鍋盔上。
? 老韓大不僅是一位慈愛的父親,更是一位身懷絕技的民間醫生。他有一手絕活——捏骨復位。無論是牙巴骨掉下來的,胳臂骨錯位的,腳把骨錯位的,甚至腰角骨錯了的,他都能“一把抓”,妙手回春。他的醫術不僅為鄉親們解除了痛苦,也為他贏得了廣泛的尊敬與愛戴。
后來,老韓大將自己的手藝傳給了鄰居楊家的二兒媳梁志芳。他希望這門技藝能夠代代相傳,造福更多的人。梁志芳不負眾望,認真學習,最終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捏骨復位醫生,繼續為鄉親們服務。
老韓大的一生,雖然充滿了艱辛與坎坷,但他始終保持著樂觀與堅韌。他的故事,不僅是一部個人的奮斗史,更是一部時代的縮影。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后人,勇往直前,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