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大王的新書《刺殺孫策》,下班后翻開,看完。
對我而言,大王的書都有一個特點,翻開就得一口氣看完。以前年輕的時候頗能熬夜,用整晚的時間看完一本書,精神體力上倒不覺得什么。現在十一點以后就困了。好在刺殺孫策不那么厚,剛好在十一點前看完。意猶未盡是有的,但像讀《楚墓》覺得《楚墓》未完的感覺卻不明顯。
這本小說很獨特。
孫策比大王以前小說中的人物有名的多。無論是沈武、嬰齊、何敞,還是《楚墓》中的伍生,他們說到底都是小人物,沒有自帶光環的出身。他們在各自的時代里,憑著比常人多出一點的執著---或者說信念,以及好學而得的才華,解決一個個困擾阻擋自己的難題,一步步走向他們不可控的結局。
孫策不一樣。他勇力過人雄姿英發,攻城掠地戰無不勝,更何況,他還有大喬------這些都是他擁有眾多粉絲的基礎。你要是在網上批判一下孫策,估計會有很多人反駁甚至罵你。
以孫策這樣級別的歷史人物作為主角,這在大王的歷史小說中還是第一次。(除了《赤壁》,當年的電影名震一時,但也爛出天際。如果以大王《赤壁》為腳本,至少在立意、情節方面不會落人詬病。個人認為,大王《赤壁》亦屬上乘。)
有朋友可能會說,這本小說是以尹昭視角展開的,而尹昭也是位沒有即真的小吏,不折不扣的小人物。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縱觀全書,所有情節的鋪排都圍繞著刺殺孫策這個點進行的。孫策出場寥寥,但其狠毒殘酷心理變態的性格,攫取天下的野心,勇猛過人的手段卻刻畫的異常生動,讓人有身處其時的恐懼和絕望感。在《刺殺孫策》中,他是一切的緣起,從卑微的樵夫到陰沉的孫權,在這場刺殺孫策為節點的事件前后,都無一例外的和孫策發生聯結,命運也隨之跌宕起伏。從這個角度講,孫策才是這本小說當然的主角。
這本小說很像一個圓。楔子里孫策殺許貢點出整個事件的因由是圓周的一個點。除了刺殺孫策,小說里所有章節也都是分布在圓周上的點。韓當—阿蘅—尹昭一條線,門客—阿蘅—尹昭是一條線,縣令—吏椽—尹昭也是一條線……所有的人物或關聯或從屬,最后都無例外的歸結到孫策身上。孫策是圓心的點,他不知道所有的事,但他被殺死,就夠了。而刺殺孫策事件是簡單的。孫策殺許貢,許貢的門客為主君報仇,針對孫策嗜好獵虎的特點,馴養老虎在丹陽做局。最后孫策墜入局中,也被殺死。
這樣的結構很巧妙。它使我們在讀這本小說的時候一度忘了“刺殺孫策”而體味到孫策治下江東的眾生相。也一步步了解到孫策的該死。
孫策是該死。他所造成的樁樁血案的孑余之人都有理由向他復仇,他所殘害的女孩子的父親也有理由向他復仇。可他最后死在誰的刀下?為什么殺他?
細思極恐,回味悠長。
整本小說的氣質是沉靜的,悲傷的氛圍自始而終。有讓人溫暖的人和事,但也難掩傷感。
文字是一如既往的大王特色,典雅而克制,能一下子把你帶到那個時代,別人學不來,我更說不好。都來讀讀這本小說吧,你能感受到的會比我所寫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