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玫老師: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個話題,就是我們很多朋友曾提到過的一個比較普遍的話題。
因為我們很多在鄉鎮、農村、城鄉結合部等任教,就是關于留守兒童或者說貧困兒童的家校合作問題。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到底要不要來談,最后還是覺得,無可回避。
我相信大家也有很多的疑問和困惑,坦白說,我也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相信我們借助共同的探討,可能會找到一些路徑或者方法,向答案邁進一些
我想問的第一個問題是:說到貧困兒童和貧困家庭,你們會有幾條判斷的標準呢?請大家先回答一下
朱紅艷老師:精神貧困和經濟貧困。
藍玫老師:朱紅艷老師,請列的具體一些
蒲振勝老師:經濟貧困,沒有飯吃,沒有新衣服穿,在我們學校里是很少的。一旦出現這樣的孩子,一定會成為重點幫困的對象,他的經濟困難也就解決了。 主要的問題是家庭教育沒人管,家里是文化沙漠,找不到一本書。這種家庭,如果家長比較講道理,或者家長干脆不管,老師還是有點辦法的。 最怕的是家長本身有不良的習慣。吸毒,賭博,讓老師退避三舍,那就真沒辦法了。
龔保全老師:1.在本地有無產權住房2.家庭成員狀況和收入3.有貧困證
劉曉會老師:父母離異的孩子屬于精神貧困,家里特別窮的屬于經濟貧苦。經濟貧苦的孩子家里一般都是因為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有重大疾病喪失勞動力的
周悅老師:我們學校就是精準扶貧戶吧
朱紅艷老師:精神貧困是指的是父母經常不在身邊,只有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陪伴。經濟上過得非常富裕。但是缺乏父母的關愛
江永霞老師:家庭有重病人,經濟負擔重。父母沒有正當工作,低收入的家庭。還有就是常年跟隨沒有經濟來源的爺爺奶奶生活的孩子。
劉曉會老師:留守兒童基本上都是精神貧窮
王燕老師:經濟貧困:有時候,家里孩子太多,只有一個家長勞動
楊俊老師:低收入家庭
贠元鳳老師:父母工作原因顧及不到
段琴老師:離異家庭
孤兒家庭
王燕老師:單親家庭
朱紅艷老師:還有一部分是雖然父母都在身邊,但是對子女的學業與心情漠不關心,也屬于精神貧困的兒童。
藍玫老師:好吧,我們梳理一下:1、人均年收入低于一般水平,衣食有憂;2、醫療、健康、營養、居所、交通、娛樂、水電、保險、度假、課外輔導等費用支出占比低于正常家庭
向芬老師:我覺得一是經濟貧困,主要是家庭沒有經濟來源,父母與技術,只能靠勞力種地掙錢。二是精神貧困,主要是父母讀書少,不重視讀書,導致孩子有兩種情況發生,1是受環境影響,覺得讀書不重要,只要掙得了錢就行,2是想讀書,但是父母不支持,讓孩子渴望讀書。三是“教育”貧困。吵架,打架都是當著孩子在面,學生行為習慣不好,老師引導的話會遭到孩子父母心職責辱罵。四是“婚姻”貧困。生好幾個孩子,而且還重男輕女,不重視女孩子。
藍玫老師:我列舉的是表現,原因:1、單親(尤其單親母親)、2、家庭變故(疾病、犯罪、意外)3、工作技能障礙(惡性循環)
藍玫老師:現在,我們先不談精神的問題,先談物質貧困的影響這些問題,對兒童發展會造成哪些影響?現在請大家回答第二個問題。
王燕老師:1自卑;
2、由于缺乏經濟基礎,會限制自身發展;
3當然另一方面也有自身成長
藍玫老師:王燕老師,限制哪些發展?請列舉更具體些
姚丫丫老師:物質貧困對孩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縮手縮腳,不自信
王燕老師:例如學習上,或許因為競技條件會過早輟學
姚丫丫老師:物質貧困對孩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縮手縮腳,不自信,經濟
藍玫老師:大家回答太散了,請思考深入一些、具體一些
龔保全老師:1.食物不豐富,營養不全面2.接觸信息受限,特別是新技術3.有自卑感
吳延銳老師:因家庭貧困,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常年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導致精神貧困。
藍玫老師:龔老師回答的好
朱秀娥老師:身體與心理發展都會有影響。
身體上看的出來,吃飯穿衣,身高,體質。
心理:自卑,自大,用打架,吸煙等方式掩蓋內心的脆弱。
? 向芬老師: 不能購買課外讀物,沒有適合的學習工具,導致孩子不能有足夠的閱讀量。 不能滿足孩子穿著需求,比如校服,孩子會覺得自卑。不能發展學生的長處,也再某種程度上限制老師“因材施教”。
蒲振勝老師:物質貧困,吃的食物一般比較低檔,不是很可口,缺乏營養,身體長得不好。 沒有錢,也沒有閑去旅游去游玩,社會適應能力弱。文化活動少。讀書少。帶來格局小,眼光短淺。
楊俊老師:1.貧困會讓孩子吃不飽飯,對身體發育有影響。2.貧困會影響兒童的居住環境,孩子得不到良好的發展。3.貧困如果引導不當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
藍玫老師:嗯嗯,現在這個回答就越來越棒啦
嚴素霞:物質條件還會影響孩子課外特長的學習
藍玫老師:1、對身體會有影響,2、對視野的影響,不能參加課外班興趣特長等受限制,3、不能娛樂旅行眼界有局限,4、沒有早教沒有閱讀,起點低5、生活居住環境差導致習慣不好、行為品格審美等都低于正常收入或者中上收入家庭的孩子6、自卑、自閉、自我認同感低等等
所以,貧困對兒童的發展是有影響的,對此類家庭,家長的心態、行動等,會有什么表現?第三個問題
蒲振勝老師:非常敏感說不得窮。對學校的各種活動回避,不愿意參加。但你如果把東西送給他,不要他出錢參加活動,他也是愿意的。上他們家家訪,一定要穿的破一點。行為舉止隨便一點。無論他給你吃的東西多么差多么臟,你多少得吃一點。
藍玫老師:為浦老師點贊
劉云紅老師:家長肯定想消除貧困,所以很多農村地區的家長離家打工掙錢把孩子就在老家給老人帶,忽略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從而也造成了孩子童年的缺失
朱紅艷老師:@198070浦振勝:同意你的觀點
嚴素霞老師:自尊心強,孩子懂事早,我們就有這樣的孩子,特別懂事,會體諒別人
王燕老師:1、家長也會自卑,表現出來的是諸事不敢,怕說錯了,做錯了被人笑話。2、有的家長也會為了面子勉為其難的滿足孩子。3、只顧生活而忽略了孩子
向芬老師:個別家長表現在不愿意給孩子購買任何課外讀物;不允許孩子參加任何收費的競技類活動;學校一旦有任何資助,一定會打無數個電話表明自己要。
藍玫老師:這些家長,是不是對自己孩子的未來沒有期待?
嚴素霞老師:期待很高
王燕老師:不是,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呢?
劉云紅老師:貧困限制了人家最求夢想的能力
向芬老師:個別家長期許很高:希望將來孩子掙大錢,買房子,買車子……
蒲振勝老師:我們班這類家長的要求倒是不高。最好將來孩子能做個護士。
藍玫老師:所以,這部分家長不僅不是對孩子沒有期待,反而是可能有更高的期待的
周悅老師:會跟其他孩子比較
藍玫老師:或者因為無力感干脆放棄了期待
龔保全老師:有,期待能走出貧困,有穩定收入,令人羨慕的工作
尹素華老師:我們這類孩子家長基本上都是說讓孩子在學校混混年紀,他們就希望孩子乖乖的在學校即可
藍玫老師:其實,從內心深處,家長并非這樣想的尹老師
徐全芬老師:有期待,但可能因為貧窮而自卑,對孩子約束較多,造成孩子膽小,畏手畏腳。
龔保全老師:很多家長期望孩子長大不要過自己現在的生活
蒲振勝老師:好好讀書,不要像你爸那樣沒出息。[偷笑][偷笑][偷笑]
尹素華老師:我知道,但是很多家長從孩子出生就丟給老人帶,現在他們對孩子也無能為力,所以只能期待孩子不要闖禍
段琴老師:有心力而不足,家長打工要掙錢,孩子在家爺爺奶奶帶,只能照顧吃穿,學習上更本管不了,長期以來,孩子就養成了惰性,不完成作業。
向芬老師:還是有個別家長希望孩子拼命讀書,將來有一份好工作,要“脫農皮”。但是正因為這樣,他們會到遠處打工,孩子就少了陪伴。
韓瑞君老師: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早婚早育的年輕家長圖清閑一直在工廠里上班,孩子扔給爺爺奶奶,根本不關心孩子學習的。
尹素華老師:是的,我們這邊這樣的情況太多了
徐全芬老師:有期待,期待給孩子最好的,所以父母在外務工的孩子物質上不差,但精神匱乏,不愿意去承載父母的期望
藍玫老師:通過以上問題,我們了解到了貧困對兒童成長造成的影響:1、無法用錢購買到更多的學習機會、2、無法用錢解決家庭的各種矛盾,3、無法用錢購買良好的居住環境,4、無法用錢購買醫療、安全、娛樂等保障5、無法用錢購買交通、通訊和其他經濟機會,6、無法用錢購買良好的社區環境(休閑、娛樂、公園、博物館等)……
藍玫老師:除此之外,貧困更限制了——社會交往和語言技能、上學必備技能(學前教育)
尹素華老師:我們這邊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好多同學的母親是緬甸戶口,他們在這邊如果日子好過就好好在家,如果日子不好過就跑,很多孩子因此成了單親家庭
藍玫老師:這部分家長制造了“留守兒童”,對學?;顒訁⑴c度低,對兒童表現的關注和關心程度低。遇到這類父母,你們通常怎么處理?這個問題,請大家認真思考多角度回答。
段琴老師:多與他們交流
蒲振勝老師:搭把手,能拉多少拉多少?我曾經幫一個比較了解的爸爸介紹過工作。也曾經幫一戶家庭拉了好多生意。但多數情況下是一視同仁,而不是特別對待他們。每天發短消息,每周寫文章。他們的孩子自己教不了,放學留下來幫他們補一會兒。有時候周末去學校備課,也會讓他把孩子送到學校里來,我幫他看一會兒。
姚丫丫老師:1.抓住回來的機會,感受孩子的表現、進步。2.日常在班級群分享有想法有舉措的父母的做法,多樹榜樣。讓他們即使做不到,也心向往之。3.及時反饋這些家長的點滴作為,尤其是及時表揚,給予肯定。
劉云紅老師:這個問題太難了,和父母深入溝通讓父母意識到除了金錢還有對孩子更重要的東西比如陪伴、溝通,到這也確實是兩難的問題
向芬老師:我是經常家訪,去關注孩子留守在家的狀態,還有經常給家長打電話交流,在家長群里每天分享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的圖片……但是還是效果甚微。
姚丫丫老師:每個做法都對應一類教育小故事,目前來說,能做的就這些。期待大家的答案幫我開拓眼界。
楊春老師:除交流外我覺得還得,培養他們的興趣,特長
王燕老師:1、端正自己的態度,體諒他們的感受尊重這樣的家庭。2、深入家庭或者周邊環境,盡可能多的了解家庭基本情況,孩子生活狀況。3、與家長交流與傾聽。4、幫助他們申請有關機構的資助
周悅老師:家訪的時候家長都是各種配合,當真的在平時還是疏于管教
龔保全老師:1.在群內多表揚孩子,引起家長認同感。2.把孩子問題,如作業、相處方面單獨發給對應家長,以求共想辦法。3.讓家長感到對其孩子的關心。4.利用家長會談家校共育,兒童發展等
江永霞老師:打電話與父母深度溝通,盡可能讓父母與孩子有更多的鏈接,讓孩子的世界有父母的溫情,對孩子有更多的關注。
姚丫丫老師:覺得卷入家長需要長久堅持,不能遇到挫折就停下
梁娜茹老師:我把留守兒童的爸爸媽媽也拉進班級群里。并且跟他們聊的時候,聊孩子。還說,看到群里表揚孩子了,作業寫得好了,一定要跟孩子通個電話,或者視頻,與孩子分享這份快樂。
藍玫老師:感謝大家
姚丫丫老師:圖片(中國好媽媽獎)經常發這個圖片
藍玫老師:1、能感受到,你們的尊重;2、能感受到,大家的努力,3、能感受到,你們的智慧
藍玫老師:1、設身處地的考慮家長的教育能力,溝通基于家長的水平和能力。2、言之有物的鼓勵孩子,讓家長感到老師的不放棄。3、經濟能幫則幫,在不損害家長自尊心的前提下。也要因人而異。
藍玫老師:1、尊重,不責怪他們,因為誰有條件不愿意陪伴孩子成長啊,因為貧困導致的自卑敏感,是他們不愿意和老師多交流的原因,所以老師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而恰恰這類父母是最敏感的,一樣的問題他們可能溝通的難度就要比其他家庭更大2、了解,了解他們居住的環境、工作的環境、家庭的結構、成員的水平能力等等,比如知道他們是否識字,可以決定我們用語音還是文字交流諸如此類。所以這兩點,是前提和基礎
藍玫老師:了解的情況和信息越全面,越可以讓我們真正幫助到這部分孩子,更容易選擇到適合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就是和這部分家長交流并提供幫助的問題。
剛剛浦老師的回答讓我挺有觸動的,就是盡量做到平等對待。所以我想說的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個平等,應該是讓對方感覺到平等,不是我們認為的平等。有時候適度傾斜才是真正保持平衡的方法。
所以,和這部分家長交流的時候,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讓交流順暢,我們需要給父母留下一個第一印象是什么?
劉云紅老師:平等
韓睿君老師:會傾聽
贠元鳳老師:親和力
韓睿君老師:和善
江永霞老師:平易近人,容易溝通
王燕老師:尊重與平等
藍玫老師:還有嗎?
蒲振勝老師:是朋友。不是扶貧干部,也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來訓斥的。我們只是為了共同的目標,為了教育小孩子。所以來了解一點情況,想一點辦法。聽一點要求。交流交流。
沈孟嘉老師:真心
姚丫丫老師:同理心 ,能設身處地站在家長角度 。立場一致才能贏得家長的心。
藍玫老師:大家忘記了我幾乎每次都強調的話——家校之間有個娃————————娃?。。?/p>
龔保全老師:為孩子未來著想
蒲振勝老師:我說的,為了教育小孩子。
為了共同的目標。
藍玫老師:不是為了教育,也不是為了未來
而是為了——愛!
龔保全老師:對
藍玫老師:要讓家長感受到,你們對孩子的愛和重視,不管是為了未來還是為了教育小孩子,都必須讓父母感受到你們對孩子的愛。這一點,是讓父母重燃希望和信心的唯一法寶。有了這個前提,你們和這部分父母的溝通,就更容易深入并達成目的。
之后就是大家剛回答的,平等、尊重、聆聽
然后——不必苛求所謂效果,一方面讓父母看到我們的信任和期待,從而激發他們的信任和期待,這對孩子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這一點,大家是否認同?
認同(大家一致認為)
藍玫老師:一旦孩子生活在一個被期待的環境里,就容易激發內在的動力,而外部環境的負面影響就會自然減弱。
蒲振勝老師:夏洛的網
藍玫老師:這就可以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寒門也能出貴子。
藍玫老師:浦老師,您真的特別讓我感動,對的,就是我們要做這些家庭的夏洛,做這些孩子的夏洛。這也是我今天選擇這個主題的原因,我希望我們成為孩子們的夏洛。
有個我親身經歷的事件不記得是否和大家分享過了,我記得有一次在北京一所學校講座結束后,一個媽媽給我留言,說自己3年級的女兒逼著自己辭職,問我怎么辦。我一看這個信息就知道事情不簡單,就問為什么,她告訴我自己是女兒學校的清潔工,班級搞父母進課堂,自己沒有特長無法參與,女兒覺得自己的工作給女兒丟人了,郁郁寡歡,逼母親辭職。我問她怎么回答,她說:我還不是為了養你們才做這個工作的啊,你以為我愿意啊。之后女兒不提了,但是更沉默了……
蒲振勝老師:這個事情倒是蠻難處理的。必須老師出來幫一把這個母親。
藍玫老師:是的浦老師,不過大家再想想,如果老師會來幫助這個母親的話 ,就意味著她(他)根本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藍玫老師:我們很多人會推動家長進課堂,為什么很多老師的班級根本不會出現這樣的攀比,不會激活一部分孩子的自卑呢?
因為這部分老師會處理好班級的文化建設,處理好班級的人際氛圍,給所有孩子提供了一個起碼在班級里大家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環境。這就是“高”師和“庸”師的區別
蒲振勝老師:充分了解每個孩子后面的家庭,充分了解每個孩子后面的家長。幫助孩子認識家長的不易,幫助孩子,認識家長的長處,幫助家長在孩子面前展現出他的長處。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藍玫老師:一個清潔工的長處,怎樣幫助孩子發現?幫助父母發現自己?
鄧俊慧老師:給了我一些啟發,藍老師的這個案例在孩子們成長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很多的一些,有時候我們成人也不知道怎么去解決的事情,那我覺得我們老師能夠做到,現在的一個母親的角度,能夠做到可能還是要懂孩子,然后更多的,從孩子的心理健康著手,不要輕易的給孩子下結論,避免給孩子造成更大的一些負擔。也給孩子講清楚貧和富。不與他人攀比;成人也為孩子樹立榜樣。
麻海娥老師:讓孩子懂得勞動是光榮的!
蒲振勝老師:如果在我班級里,我會讓這個家長來幫我們班級管理花木。旅游的時候申請德育處安排這個家長和我們班一起旅游。這個孩子只會感到光榮,不會感到自卑。
麻海娥老師:職業只是勞動分工的不同而已!
蒲振勝老師:哪個孩子的家長能夠每天走進學校,能夠每天走進班級?
麻海娥老師:去年我們班就有一個孩子的媽媽是清潔工!
鄧俊慧老師:也可以讓孩子在體驗角色扮演知道我們的職業是不分貴賤的,每一份職業都有它自己的意義
張會娟老師:家校共育有可能實現家長參與班級建設
藍玫老師:我首先關注的,不是清潔工之類的東西
藍玫老師:我回答這位媽媽的第一句話是:如果不為了孩子,難道為了您自己的生活您就可以不做這份工作嗎?您只是為了孩子才做這份工作的嗎?您憑什么把這個責任歸在一個孩子身上,讓她背負這么沉重的心理壓力呢?
張會娟老師:同意,過早承擔本不該承受的東西,對孩子來說很不公平
藍玫老師:第二句話是:您自己對自己的工作認知都是自卑的,憑什么讓別人尊重你讓孩子信任你?難道一個為學校師生營造了干凈整潔環境的人,不值得被尊重嗎?這和一個用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給孩子帶來課程的父母沒有本質的區別,您自己應該首先看得起自己。
麻海娥老師:很認同藍老師!
朱紅艷老師:@藍玫:佩服
藍玫老師:第三句話:靠自己的雙手勞動養活自己的所有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父母的底氣才是孩子的福氣,這底氣不關其他,只關乎自己怎樣認識自己。
李相莉老師:職業沒有高低貴賤,是人的認知給分出來的,藍老師的觀點非常贊同
朱紅艷老師:感覺藍玫老師的風格像電視臺的涂磊
楊俊老師:藍老師說的好,有時候別說孩子,就是成人也會不自覺地把人分三六九等,雖然我們常說職業沒有貴賤之分
麻海娥老師:消除媽媽的自卑,才能樹立孩子的自信!
藍玫老師:總之,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作為教育者,有責任幫助這些家庭和這些孩子,我們必須尊重這些家庭,他們往往有很多蘊藏在背后的比如堅韌、勤奮等等品質,我們應該積極給予支持。并且,我們是可以提供支持的。
你們相信自己可以嗎?
朱紅艷老師:相信自己,加油!
王燕老師:這需要教育的智慧。
柳偉老師:自己必須要有自信!
藍玫老師:親愛的伙伴們,這的確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不用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我們的職業含金量就沒有那么高了,其實我從來不認為機器人可以取代人,因為情感的東西,是不可逾越起碼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逾越的。
今天這節課,我們要討論的話題就到這里了。
(大家紛紛向藍玫老師表示感謝。)
藍玫老師:大家不用客氣,感恩節,我感恩能和大家相遇、同行。
我們要一起感恩與教育相遇,做教育路上不懈努力的追夢人。
這次作業,建議大家寫一份調查報告——調查自己班級一個認為需要重視的家庭,做出分析、反思、指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