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卷簡介
(一)行卷的含義
所謂“行卷”,在唐人詩文中又稱“投贄”“、投獻”、“投卷”、“獻所業”,可以說是舉子評介作品進行自我推銷的手段?!短圃娂o事》卷六十五《裴說》條謂:“唐舉子先投所業于公卿之門,謂之行卷?!背糖Х壬凇短拼M士與文學》中下過更為詳盡的定義即“所謂行卷,就是應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創作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在社會上、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司即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種手段?!?/p>
(二)行卷的對象
行卷的目的在于爭第、奪官、求知己,這就決定了行卷的對象多為達官貴人,主要有兩類,其一是“當世顯人”,主要是指位極人臣的公卿、學界名流和文人名士,特別是那些在當時文壇上有影響而又取得一定政治和社會地位的人,如韓愈;其二是“通榜者”,主要是那些與主考官關系特別密切、可以與主考官一起決定錄取名單的人,有些就是主考官的親朋好友,因此行卷就是與通榜相伴而生的。至于能不能向主考官直接行卷,看法不一,“程千帆認為是不可以的,然而,傅璇琮考證唐代舉子在試前向主司獻詩陳情是習見現象,筆者經查閱、分析史料,同意傅先生的觀點。”這也就是所謂的“省卷”(“公卷”)。除此之外,偶爾也有以優秀學子為行卷對象的,只是這種情況在唐代并不多見。
(三)行卷的時間
行卷的時間并不是單一固定的,有多種情況,主要集中在三個時間段。第一,考試之前,行卷一般都是在科舉考試之前進行的,這種情形主要是為了在科舉中爭取優秀的等次地位。首次行卷稱作“求知己”,如果第一次行卷沒有得到回應,那么在旬日之后會再投書一次,這就是“溫卷”。第二,科舉及第后,這個時候行卷則主要是為了謀求官職。唐代在科舉中舉后還要參加吏部的“釋謁試”,應科目選才能得到官職,因此在這個時候士子也會行卷。第三,科舉落第后,這個時候士子向主司或有關人士投書也是有可能得到賞識獲得官職的。如韓愈貞元九年博學鴻詞科落第后即曾寫《上考功崔虞部書》。
(四)行卷的內容
初次行卷一般包括兩項內容,“一項是書信一封,通過對被行卷者的頌揚,說明為什么選擇對方作為行卷的對象;通過對自己情況的介紹,希望能引起對方的重視;同時還要說明所投卷軸的內容,以及對舉主的希望和要求?!绷硪豁検亲约旱淖髌罚话銇碚f,詩、賦、文是舉子行卷重點選擇的文體,創作成就高者往往能在科舉求官中得到先機,特別是詩歌則是首要之選,因此也促進了唐代詩歌的繁榮與流行。古文和駢文因其實用性,也出現在行卷問題之中。至于傳奇小說,也有作為行卷的文體的,但正如程千帆引趙彥衛語,分析道:“它告訴了我們唐人用傳奇小說行卷這個重要事實,但其所敘述的某些方面則殊嫌含混,有待訂正,因為它既沒有將舉子們納省卷與投行卷這兩種不同的事實區別開來,也沒有將無論是納省卷或投行卷都主要是應進士科的舉子的特有風尚而與明經科并無關系這一事實指陳出來?!闭f明傳奇小說在行卷中的效果不大。
隨著行卷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規范的程序,投呈之卷軸也日漸規范化、標準化,所用的紙張、寫作的書法與行款,也都有一定的規格要求,在此不一一介紹。
二、行卷興起的原因
不得不承認行卷在唐代極為盛行,影響深遠,但是在宋朝之后就逐漸衰落,可以稱得上是唐代科舉獨特的現象,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值得深究。在筆者看來,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國選士,但務得才”
唐朝自唐高祖李淵發布敕令開始科舉之后,除了因為戰爭、災害而暫停外,基本上是一年一試,是歷朝舉行科舉最為密切的朝代。實際上科舉也只是唐朝選官制度中的一中,除此之外,還有門蔭入仕、流外入流和雜色入流,這所有的一切手段都只是為了求取人才。科舉考試的方式非常靈活,甚至在科舉考試過程中曾出現過李揆在主持科考時將《五經》、歷代史書及《切韻》等工具書放置在考場上,并對考生說:“經籍在此,請恣尋檢。”的現象,那么出現行卷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唐朝的科舉制度因循隋朝,并逐漸完善,可操作性強了,也更為公平公正,但這并不是唐朝科舉考試追求的目標,設立科舉不是為了標榜公平公正,而是為了選拔人才,一切都應該從屬于這一目標,這和明以后因為追求公平公正而使科舉僵化的情況大為不同。大唐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開放的時代,敢作敢為和英武豪邁反在科舉制度上也表現得十分充分,那么出現行卷這種獨特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公薦”制度的遺風
在科舉制度出現以前,人才選拔采用“公薦”制度,無論是從漢朝發展而來的察舉制,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都是由下而上保薦人才的“公薦”制度,人才是要被動地等待被發現的,這也是科舉制度的優點之一,可以“投碟自進”,自由報考了。但是在科舉制度的產生與發展的前期的唐朝,不可能一下就完全廢除以前選拔人才的特點,必然要受到影響,那作為最大特點的“公薦”出現在唐朝的科舉,并演化成行卷也就順理成章了。更何況,行卷制度并不是唐朝的獨創,只是在唐朝尤為盛行而已,追溯它的起源,行卷是是對古人以文會友以求知己、排解郁悶等習俗的沿襲。我國文人自古就有借詞賦散文求知己、排解胸中郁悶的習俗,歷經兩漢魏晉到了唐代,漸漸從消極的牢騷文發展成大作投贄之文于有力之人以求拔擢的行卷。更別提在一項制度形成的前期,對于它的規范的要求并不會太嚴苛,出現一些靈活的形式再正常不過。
(三)進士科的受重視
唐朝的科舉分為常科和制科,制科以求非常之才,名目眾多,每年設與不設情況不一,而??浦饕行悴拧⒚鹘浐瓦M士科,秀才科因為太難而被廢除,至于明經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足以說明明經和進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何況明經考試主要是貼經,沒有行卷的可能和必要,而進士科情況則不同。進士科的考試一般而言普遍認為是詩賦、經義、時務三場,而其中詩賦尤為重要,進士科的去取是以文詞優劣為標準的。行卷的盛行是與唐朝詩歌的發展繁榮聯系在一起的,從而又推動了詩歌的流行。既然進士科的出路如此之好,那么士子競相在進士科中取勝,但是無論是能夠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數還是錄取的人數都是有限的,因此士子為了爭取機會入仕,就像有司呈現自己的文章,以求更多的機會,這就是行卷如此盛行的原因所在了。
(四)試卷不糊名
我們知道,在宋之后特別是明朝科舉考試非常規范和嚴格,糊名,別頭試,謄錄等制度都陸續出現了,但是在唐朝形式并不完善,雖偶有糊名,但大部分時期是不糊名的,這就是行卷得以發揮作用原因,考官可以參考士子平常的表現和文章做出取舍,也是行卷制度的直接原因,為行卷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同時,由于不鎖院,誰為主司也不是秘密,所以就使舉子直接向主司行卷抑或向公卿名流行卷再由其向主司推薦成為可能。
助長行卷之風在唐朝盛行的還有那些在社會上、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他們致力于通過這種方式選拔人才,在當時不乏像韓愈、柳宗元那樣的引致后進,以薦賢為己任者,因此也使得這種風氣存在并盛行。
三、行卷的利弊
行卷這一社會風尚對唐朝的科舉考試以及當時的社會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人們對于它的褒貶不一,以下分別從行卷的利弊方面來分析。
(一)行卷之利
1.有利于才能之士脫穎而出
行卷的做法,使一些有文學才能的人,有機會表現自我,展示自己的才華,如果能夠遇到慧眼識珠之人,便有可能脫穎而出,受到重視,獲得社會上,文壇上,政治上的地位。縱觀以往的選士制度,讀書人大多只能被動地等待機會,等著被人發現,被賞識,科舉產生后,士子可以自由報考,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主動的機會,但是能通過科舉脫穎的人才屈指可數,對于大多數讀書人來說,只能一輩子默默無聞。行卷之風產生之后,士子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呈遞給有名望的人,客觀上就增加了機會,再加上當時確實有一部分有識之士致力于提攜后進,對于士子的行卷作品,認真對待,因此為讀書人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
2.有利于唐代文學的發展
縱觀唐代行卷這一社會風尚,在客觀上的確為唐代的文學發展起了較廣泛、深遠的推動作用。行卷的內容多為詩賦作品,這與當時進士考試的科目是一致的,士子為了能在科舉中及第,求得官職,所呈詩文大多數是他們的力作。就實際效果來說,行卷之中確實有很多的佳作令人耳目一新,膾炙人口。行卷的作品廣為流傳,又在無形中促進了文學的發展。程千帆先生在《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一書中,對于進士取士與行卷對文學的作用有精彩的論述,“那么,它們之間不互相影響是不可能的。既然以詩取士,詩成了取士的必要手段,則這種手段歸根到底也不能不既為應進士舉的人開拓道路,也同時為應進士覺所必要作的詩本身開拓道路,無論這條道路是好的還是壞的?!?/p>
3.有利于避免一試定終身
從選士的角度看,行卷和與它相關的通榜,重視科場外的文章,可“采名譽、觀素學”,有利于避免一試定終身。科舉考試中只能看到讀書人的一小部分文章,并且由于各種原因并不一定能發揮真實的水平,有一定的偶然性,再加上考官并不一定能在短時間內給予考卷正確的評價,難免會不全面。而行卷因其文體與進士考試相一致,又是舉子在平時所作,能更加真實地反映真實的水平,是可以作為進士考試的輔助評價手段的;而對于行卷的參考,增加了進士科考試評價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緩解考官僅憑一紙試卷取士的難題,為人才的選拔提供了更多的依據。對于那些致力于求取人才、大公無私的考官來說,行卷及與之相關的溫卷、省卷不失為一種全面了解、考察人才的一種途徑。
(二)行卷之弊
1.壓抑人才
行卷的盛行也必然帶來許多弊端,這使得通關節成為正常渠道,行卷之中請托盛行,也確實壓抑了許多人才。這主要是針對貧家子弟來說,貧寒士子雖有詩卷,卻無處投呈,即使投呈出去也不一定受到重視,造成了縱然詩名籍籍,也為枉然。達官貴人恃才傲物,勢利待人,對于投卷者的態度主要取決于他們的身份。這也使得到了晚唐通過行卷而得到賞識的情況只是間或有之,總體來說,這一風尚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2.對科場規范的影響
行卷雖在唐代繁盛一時,但到了后來,行卷本身的弊病也漸漸暴露出來,出現了“對人不對文”“假人之文行卷”等方面的問題。這也是行卷制度本身難以克服的一個弊端,靈活本身造成缺少統一標準,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由于文學創作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加之個人好惡不同,往往由于主考官的主觀意志而出現有失公正的現象?!边@或許還只是行卷之弊端中可以被容忍的一個,另一方面就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第二,由于行卷上的內容不是在封閉的考場中完成的,容易出現作弊現象,如有的請人捉刀,有的直接抄襲,還有的投機取巧,巴結權貴,討好考官,投其所好等?!边@不利于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同時也毒化了社會風氣,使人們逐漸喪失對行卷作用的信心。
3.助生朋黨
朋黨問題及與之相關的結黨營私,貪污腐敗,朋黨之爭,危害中央集權,造成很大的問題。科舉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個問題,特別是殿試出現之后,考生都是天子門生,但是,在唐朝時這個問題仍然存在,座主門生關系本來就很嚴重,行卷之風更是助長了這種風氣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行卷正是形成這些關系的途徑之一,對“朋黨”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綜上所述,行卷之風有利有弊,正如程千帆先生在分析行卷對于唐代文學的影響作用時,認為是起到促進還是抑制主要在于當世顯人和舉子的態度。舉子若果致力于通過自己的文章,真才實學在科舉中爭得一席之地,那么作弊之風就不是問題了。而主考官可以說是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主考官想要通過行卷得到什么,達成什么效果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行卷能否起到作用。若只是為了提攜后進,獲得人才,那么一些問題就會避免,若是為了結黨營私,有一些問題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四、對現代高校招生的啟示
科舉制度在我國存在了1300多年,對于我國的考試制度影響深遠,甚至有人認為現在的高考制度就是科舉制度的延續和發展,雖然這種說法有很多不合理之處,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科舉考試的深遠影響。我國現在的高校招生主要還是通過高考這一途徑,雖然比起前幾年萬千考生走獨木橋相比有了一些改變,但總體來說,影響不大。而在所有的改變之中,高校自主招生似乎是其中比較有實質意義的一項措施,但是影響的范圍仍然不大,究其原因,應該說是多方面的,但是,類比唐朝行卷之風的利弊,似乎可以找到其中的一個原因。就像行卷一樣,自主招生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靈活與不公平公正的矛盾的問題,那么,自主招生能否施行,又該如何施行?行卷之風的產生與衰落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上文曾提到過,行卷能否發生作用關鍵在于舉子和當世顯人,那么針對自主招生來說,就可以從高考考生和有權自主招生的高校入手。從考生來說,無非就是考生自己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在自主招生中憑借自己的實力,而不是其它手段。要達到這個目的,不是指對考生要求就可以的,學校教育要發揮作用,在培養人的過程中,要注重道德和人文教育,決不能只是為了成績和升學的教育,社會也不能只憑成績說話。從高校入手來說,高校負責招生的人要嚴格要求自己,品行端正,學校不能只寄希望于招生的人的品質上,要采取措施保證一種相對的公平公正。例如,學校在招生工作的人員方面要嚴格選拔,要有監督和獎懲機制,要明確自主招生的目的,制定大致的方向和標準,不至于完全沒有標準,全憑考官主觀印象。
在學生考評方面,近年來越來越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特別是在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盛行以來,國內許多學校都采用這個理論為基礎,采取了一些改變傳統單一考試模式的措施,但是效果不佳,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高考的指揮棒仍發揮著最主要的作用。自主招生為這種變革提供了一個契機,可以使綜合素質評價發揮應有的作用。現在學校中采用很多的是檔案袋評價,這一形式與行卷制度中的卷軸有異曲同工之處,吸取行卷制度的經驗來說,檔案袋評價就不能沒有目的,要有一整套全面的、系統的、制度化的評價機制,對于檔案袋的記錄內容和評價也需要相應的監管??傊?,就是要使它能夠發揮該有的作用。
在行卷制度的產生與衰落中,我們看到這實質上就是考試的公平與實質效果之爭,之后的結果是形式勝過了實質,也導致了很多問題,最終使得科舉考試終結,在現在似乎又回到了這樣一種境況。我們承認,自主招生存在著很多問題,而且一旦實施也必然會帶來新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應該看到自主招生在更加全面的考察人才方面的作用,我們可以選取一個主要目標,然后在圍繞這個目標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采取措施,盡量避免或減少問題,使之更加完善。其實,不管是高考還是自主招生都只是為了選拔,也并不矛盾,重要的還是如何才能更加有益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有利于學生的未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王炳照、李國鈞、閻國華主編,宋大川、王建軍著.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二卷)[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3].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修訂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王炳照、徐勇.中國科舉制度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5].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傅根生.媒介:唐行卷與唐詩的傳播[J].淮陰工學院學報,2007
[7].徐梓.“大國選士,但務得才”——唐朝科舉的特點[J].中國教師,2008
[8].譚皓.淺談唐代進士行卷的興衰及啟示[J].教育與考試,2009
[9].俞鋼.唐代舉子行卷文體考論[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10].徐樂軍.從行卷作品之文體選擇看晚唐舉子求第心態[J].名作欣賞,2011
[11].孔正毅、李亞菲.唐代“士人行卷”:基于“5w”理論的傳播學解析[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1
[12].王勛成.唐代進士行卷淵源考[C].中華傳統文化與新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_????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