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想跟大家聊聊三從四德,很多人會說,這玩意兒都是我們歷史上的糟粕,有什么好聊的?
我不這么覺得。很多以前的文化傳統,我們在理解的時候都有些過于偏頗,往往只看到他們不好的一面,卻忘記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去理解,我們老祖宗的文化里,很多東西對我們現在都還是很有益處的。
說到三從四德,我們想到的大多數對中國婦女的壓迫,幾千年的封建禮教對女人的歧視。那好,我們今天換個視角去看這些文化,讓我們先來看看,我們對于女人的一個稱呼“太太”是怎么來的。
“太太”這個稱呼的由來,跟周朝的幾位賢妃有關。周朝最早的古公亶父,品行德行都非常好,他的賢妃“太姜”,說起太姜,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她,但是說起和她的子孫,你就可能知道她多厲害了。首先,他的孫子是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他的大兒子泰伯遷居江蘇后,在那里建立了勾吳,也就是東吳文化的創始人。她的二兒子虞仲做過吳國的第二任君主,而后又成為虞國的首位受封君主,歷史典故“假途滅虢”里借道給晉國的的這個虞國君主,就是他的虞仲的后代。第三個兒子叫季歷,他是周文王的父親,在商王文丁時,受封為“牧師”,成為西方諸侯之長。
太姜的三兒子季歷,也就是周文王的老爸,他接替了古公亶父的位子,娶了賢妃“太任”,這位夫人對自己的品行要求也極高,她懷孕的時候開始胎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然后生了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姬昌有位賢妃叫“太姒”,太姒生了十個孩子并且親自調教,個個賢明,其中就有后來的周武王和周公旦??梢姾髞韨鞒芯d延七八百年的周朝,跟他們先祖的家風是相當有關系的,我們后世稱呼別人的妻子為“太太”,也是從周王室的三位“太”字輩賢妻良母的母儀之風的典故中來的。
很多人會問,你說這些跟“三從四德”有什么關系?別著急,我們慢慢來分析。其實“三從四德”是用來訓導女生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的,其中也包括女人成家之后的職責。
所謂的三從,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中文真的是博大精深,我們來看看這個“從”字,如果你把它理解為“順從,依附”的意思,那這所謂的“三從”是真的要被打倒的腐朽之物??墒恰皬摹边@個字還有另外的一個意思是“負擔,負責”。那它表達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女子在家生活由父親承擔,出嫁了由丈夫承擔,丈夫去世了便應該由子女承擔??纯矗@不是體現著對女子的尊重和無微不至的照顧了嗎?
再來看“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是關于女子人格和人品養成教育的目標,我覺得不僅是女子,就是男子也應該養成這樣的“四德”。
首要的是德行品德,放在現代社會那就是準確的價值觀,這是你作為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處世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是言談,一個人的水花往往能看出他的內在修養,言談舉止文明有禮,相較于一個言語粗鄙的人,孰高孰低毋庸置疑。
再次是容,要穿著得當,懂得在什么樣的環境展示什么樣的自己,最起碼也要儀容整潔,不要賣弄風騷徒作笑料。
最后是功,有些書上講“功”標注成“紅”的發音,做女紅刺繡之意,我認為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生計的技巧,能自食其力。
回頭細看這“四德”,我完全沒有看出其中對女性的束縛和壓迫,反而看到對女性濃濃的期許。如果一個人,我認為不單單是女性,只要能真正做到這“四德”,那即便是在當下的社會,也一定能夠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