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影響力確實是一種無形的氣場。
我爸經常轉一些俞敏洪的文章給我看,他覺得很有道理。我粗略一番大概有將近兩千字,在這個快節奏,碎片化的時代,如果不是時常看一些長文章的話,是很難完整地看下來的。所以更真實的情況往往是這樣的:看見標題,俞敏洪說……“他說了什么我看看。”打開文章,看了前幾句,確實不錯。往右撇了一下進度條,“好像文章挺長的。”用力一滑到底,“確實挺長的,看了前面覺得講的真好,應該給兒子看看。”于是右上角分享。
我覺得俞敏洪講的有道理嗎?未必。一方面沒時間去分析去考證他所舉出的論據。另一方面,在強大的個人影響力之下,很容易出現認知偏差。所以真的是他說的對做的對才有影響力嗎?不一定,很多都是有影響力之后,別人就覺得他說的對做的對。
最近特別流行知識變現,微博問答,知乎Live,得到,分答等等,都是借助個人影響力來變現,有些粉絲喜歡問一些私人問題滿足自己的窺私欲,有些為了獲取有價值比的一手信息,有些是在積攢隱形的“信用”。更有些大V的微信公眾號,每天發些日常流水賬,贊賞收入都成千上萬。
一談到錢你們可能會問,要怎么積累自己的個人影響力呢?就我的總結來說,有三點。1、靠近信息源頭。2、敢分享,敢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3、不要觸碰高壓線。
用一個比喻就能很好地說明。把你的影響力比作一棵樹,從你的位置向上生長出來比的葉子越多,你的影響力就越大。那怎樣做到最大的影響力呢?就是做樹根,最理想的樹根就是剛好在兩個行業甚至三個行業交界處,你的根往四面八方延伸,獲取到的養分就越多,你得到的信息就越豐富。第二,要分享,有了根還要長出莖葉,你分享地越多,越有價值,莖葉也就越粗壯。第三由于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頭頂上有些高壓線不能碰,一碰整棵樹都要完。
記住,個人影響力取決于支持贊同你的人,而不是反對你的人。反對你的人除了批評你,謾罵你,除了當當鍵盤俠之外,不會對你的影響力大樹做上一點事。而贊同你的人會繼續向外伸長自己的枝葉,不斷壯大影響力大樹。你也就明白了,不必花時間去理會那些反對者了。
舉個例子,微信公眾號“拆哪兒”主筆“拆姐”就是了解一些“內幕”消息,將這些消息綜合,篇篇都是“10萬+”。你去看公眾號“槽邊往事”,和菜頭每次都會在評論里放出那些言辭激烈的0贊賞用戶,然后拉黑,這絲毫沒有減弱他的影響力。另一個非常純粹的微信公眾號“七個作家”每個作家寫一短篇當作每天的推送,上周突然就被封號了。有網友調侃:七個作家都已經改寫玄幻小說了還被封……
不說了,我要去找被封公眾號的小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