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政治文本解讀的四面鏡子

照亮政治文本解讀的四面鏡子

楊有平? 湖南省湘鋼一中

教師對教材文本的解讀能力既是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要求,也是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的需要。教師科學的解讀教材文本有助于教師對教材文本的把握,促使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但目前不少政治教師在解讀政治教材文本時還存在淺嘗輒止,過于膚淺;依賴教參,缺乏主見;理解不清,價值取向不明;漫天撒網,避重就輕等問題。因此,教師要提高對教材文本的解讀能力,要善用顯微鏡來探尋文本細微處;要善用平面鏡來修補文本空缺處;要善用瞄準鏡來直視文本重難處;要善用望遠鏡來跳出文本看遠處。本文試以《影響價格的因素》為課例來探究政治教師應如何運用四面鏡子來對政治教材文本進行全面、深入、科學的解讀。

1、 顯微鏡:探尋文本細微處

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組合而成的一種光學儀器,它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開始進入原子時代,人們利用顯微鏡可以放大微小物體,使之成為肉眼所能觀察和研究的對象。

教師要善用顯微鏡探尋文本中的細微處。當我們在進行政治教材文本解讀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發現文本中正文和輔助文的字體是不一樣的,正文一般采用的是宋體或者是仿宋體,它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輔助文一般是黑體字體,輔助文有可能是對疑難問題的擴展性說明和解析,也有可能在對相關概念、術語進行介紹和解釋,更有可能是對事例、資料、數據的引述。正文和輔助文都是教材文本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它們都是教師文本解讀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現實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在解讀文本時經常忽略輔助文,只注重正文。其實,在文本解讀中適當的對輔助文進行挖掘,這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教材知識,開展視野。所以,教師在文本解讀時不僅要挖掘正文知識,還要發掘輔助文中所蘊含的價值,使細微的知識顯性化,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在《影響價格的因素》這一框中,正文中有很多部分值得我們去挖掘,如在講述供求影響價格時,正文文本出現了一句“引起價格變動和差異的因素有很多”,變動與差異有什么區別,這就需要教師在解讀文本時,運用顯微鏡照亮教材文本的細微之處,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內涵。其實變動是從時間的角度,差異是從空間的角度而言的;再如,在講述價值量與價格的關系的時候,其前提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里的“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主要指的是供求關系不變;還有在講述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時,也運用了限定詞“若其他因素不變”,這里指的是在社會正常勞動力水平、供求關系等在一定的條件下所進行的研究。同樣,我們也需要用顯微鏡來解讀輔助文。在該課中,如果要想讓學生準確理解什么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需要仔細閱讀相關鏈接中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闡述;再如,如果我們要向學生解釋好勞動時間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就需要借助名詞點擊,解讀勞動生產率的概念,才能得出勞動生產率與勞動時間成反比的關系。因此,我們在進行文本解讀時,擁有一臺顯微鏡幫助我們解讀教材文本的細微之處是很有必要的。

2、平面鏡:補充文本空缺處

平面鏡是一種表面平整、光滑透明且能夠成像的物體,我們運用平面鏡能夠成像的這一原理,每天都可以用它來整理我們自身的儀容儀表,使我們能夠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呈現在他人面前。

教師要善用平面鏡來修飾文本的空缺處。當教師在解讀政治教材文本時,往往會發現教材文本中的一些知識點難免過于枯燥,這就是文本中的空白之處。若單純的講解甚至是單一的灌輸文本中的空白之處,不僅傳授無效,甚至還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拿起平面鏡,結合對學生的認知狀況和興趣愛好,添加一些生活化的素材或者是時事案例,“打扮”好教材的知識點,使得文本知識能夠結合生活素材,并能以豐富的講授形式傳遞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許不少教師會認為,我怎么知道學生對什么感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形成信息意識,主動地融入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并善于發現和積累教學素材,找到教材文本知識和學生興趣的結合點,實現教材文本知識和學生興趣的結合。甚至有時候,我們也會發現教材文本中對于有些知識點的解釋并不全面或者有些知識點存在缺失的現象,但往往考試時又會在試題中出現,這種教材文本現象極大的影響學生對教材文本知識點的理解。因此,教師在解讀政治文本時要善于借助相關資料,如教參、教輔,要對政治教材文本進行適當的補充,以此促進學生對教材文本知識更深層次的掌握。其實,當你在補充相關文本知識,切入生活時事素材的時候,這實際上就是對文本進行照鏡子的過程,從中你可以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促使文本知識以最好的形式傳遞給學生,這不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的水平,還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

在《影響價格的因素》這一框中,教材文本對價值量的決定因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商品生產者的意義以及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闡述是比較復雜的,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我們在進行教材文本解讀時,就需要補充一些素材或者是構造情境,以便于學生的理解。比如我在講述這一課時,我就用不同企業生產月餅的情境進行教學,如果月餅的價值量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讓學生思考:這將會出現怎么樣的情況?從而得出商品的價值量應該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同時,我們也得用平面鏡補充文本中的缺失之處,比如在該框文本中,講述供求關系影響價格時,教材文本中只講述了供不應求,物以稀為貴;供過與求,貨多不值錢。并沒有講述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材文本時進行補充,并引導大家區分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可見,我們在進行政治教材文本解讀時,用平面鏡來解讀教材文本是必不可少的。

3、瞄準鏡:直視文本重難處

瞄準鏡又稱光學瞄準鏡,是利用光學原理制成的瞄準裝置,瞄準鏡的發明和不斷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鎖定目標的能力。

教師要善用瞄準鏡來瞄準文本的重難處。教師文本的閱讀既需要通讀,也需要精讀,通讀解決的是文本的框架和邏輯問題,精讀則關系的是文本的核心內容,它是在通讀文本的基礎上,瞄準文本重難點。因此,教師在進行政治教材文本解讀時需擁有一面瞄準鏡,用來搜尋和定位教學的重難點。一般而言,政治教材文本中的重點不僅僅拘泥于知識的重難點,它還包括育人的重難點。我們在解讀政治文本時,既要瞄準好知識傳授的重難點,也要熟悉好育人的重難點。一般而言,確定一個知識點是不是教學重難點,一般可以分析知識點在課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特點,運用心理學知識,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確定教學的重難點;有時也可通過習題練習來確定,甚至有些課時的教學重難點就是課題、單元題等,這些在確定的過程,既是在剖析文本的過程,也是在瞄準重難點的過程。

在《影響價格的因素》這一框題中,該框所處第二課《多變的價格》中的第一框,結合課程標題,我們可以得知該課主要講述的是商品的價格,再結合本框內容,該框主要的任務是通過本框的教學,讓學生掌握影響價格的因素,理解價值規律;其次,綜合對教師教學用書的解讀,我們可以確定該框授課的重難點是影響價格的因素,即供求影響價格和價值決定價格,再依據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理解能力,可以進一步確立該框的重點在于影響價格的因素,難點在于價值決定價格。而該框的育人重點就在于讓學生能夠運用經濟原理解釋各種經濟現象,樹立生活處處有學問的學習觀念。因此,我們在解讀文本時,拿起瞄準鏡瞄準文本重難點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4、望遠鏡:跳出文本看遠處

望遠鏡是一種用于觀察遠距離物體的目視光學儀器,能把遠物很小的張角按一定倍率放大,使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和清晰。

教師要善用望遠鏡來跳出文本、超越教材。目前,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教材文本盡管經過了多次修改,我們在解讀過程中還是可以發現教材文本中所選用的部分知識時效性缺乏,選用的部分素材遠離學生的生活,難以匹配不同區域的學生的認知基礎。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解讀政治教材文本時,要敢于超越教材,跳出文本,放眼當今學生的日常生活,增添具有時效性和地方特色的教學素材,擴展學生視野,增添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我們在進行政治教材文本解讀的過程中還要有前瞻性,要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要深刻地了解哪些政治文本知識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有用,哪些能力是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所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以此來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影響價格的因素》這一框中,教材文本中用了很多材料和案例來講述供求影響價格這一知識點,結合學生實際,其實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難懂,如果深入探究,必然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這會影響本課難點的突破;況且單純的材料堆積,并不利于學生系統化的學習。其實,我們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跳出教材文本,放眼現實生活,比如在講述這一框時,正值中秋佳節,我們可以運用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月餅價格在中秋前后一漲一落,從而得出供求影響價格,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用望遠鏡尋找可以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能力。該框主要培養學生運用價值規律解釋日常經濟現象的能力,實質上就是一種善于思考的能力,教師在文本解讀中要善于發現培育點,比如在該框教學中,我們可以對“價值與價格的曲線關系圖”進行追問與思考。實線代表的是什么?(價格)虛線代表的是什么?(價值)為什么實線代表的是價格(價格是外在的,是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為什么虛線代表的是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本質的,內在的)兩條線的關系是什么?(價值決定價格,價格表現價值,價格圍繞價值而上下波動)價格上下波動的原因是什么?(供求關系的影響)為什么不會無限上漲和下跌?(價值決定價格)等價交換就是價值與價格相等嗎?(等價交換指商品價格總的來講符合價值)背景圖是哪里?(上海)為什么用上海為背景?(上海是我國的金融中心,市場經濟相對于全國而言是比較發達的)其實,教師不斷對文本追問與解讀,就是對文本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把這種不斷追問與思考的習慣運用起來,有利于學生形成善于思考的能力,從而助推學生的終身發展。

著名特級教師沈大安曾提出:“一堂好的語文課有三個關鍵,一是深入的文本解讀,二是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三是機動靈活的教學實施。”其實,一堂好的政治課又何嘗不是,它既要求教師要深扎于教材文本之中,領會教材的已表之意和淺表之意;又要求教師要跳出教材,發掘教材中的未表之意和欲表之意,這就不僅要求教師成為政治文本的忠實閱讀者,還應善用四面“鏡子”成為教材文本的科學解讀者,這既是促進政治教師自身成長的需要,也是防止教師在處理教材過程出現偏差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王成啟.思想政治課的思辨美[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12):16

[2]李偉雄.優化教材“供給側”,增強學生“獲得感”[J].教學月刊,2017(1):44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