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應邀參加了嘉為舉辦的《企業雙態IT架構研討會》,收獲頗豐,現分享如下:
講座老師是嘉為何世曉老師,何老師是國內最早一批學習Linux人員,是紅帽Linux的專家,
一、企業IT架構發展
何老師從1946年2月14日第一臺計算機誕生講起,介紹了計算機自誕生以來,系統架構的發展變化,
計算機幾個大的模塊,計算模塊,內存模塊、存儲模塊,網絡通訊模塊其實是一直不變的,
只是隨著系統越來越強大,對系統要求越來越高,系統架構變得越來越復雜。
虛擬化
對系統架構的評估,有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系統可用性,目前國家A類標準要求可用性是99.99%,即每年最多宕機52.5分鐘。
面對如此高的標準,甚至比這還高的99.999%標準,傳統的不斷提升單機性能,單機穩定性的方式越來越顯得力不存心,
于是發展起來的是虛擬化,計算機虛擬化可以理解為將一臺計算機濃縮成一個文件,文件可以自由地從一個設備復制到另外一個設備,硬件出現故障時,虛擬平臺可以智能實現將虛擬機從一臺服務器“漂移”到另外一臺服務器,從而實現計算與硬件的完美解耦。
云化
隨著計算機升級換代速度加快,系統復雜度和維護成本不斷提升,很多企業傾向于不再自建系統,而用外部租賃的系統,
提供這種按使用付費,可隨意調整使用量的系統租賃服務叫做“公有云服務”,“公有云”讓人們像使用水,電一樣使用計算資源。
“云”服務按照提供服務的成熟度可分為三類,
一類為IaaS,
即基礎架構服務,可以理解為“原材料”級別,提供純粹的計算、存儲、網絡服務,典型應用如“Amazon EC2”。
二類為PaaS,
即平臺服務,可以理解為“半成品”級別,提供一個系統平臺,用戶可以很方便的在上面開發出自己的應用,典型應用如“Google App Engine”.
三類為SaaS,
即軟件服務,可以理解為“成品”級別,該級別服務注冊即可使用,完全不用考慮軟件問題,典型應用如“Saleforce.com”.
“云”系統提供海量、不間斷的服務,有極高的可靠性,可用性要求,而企業也可以參考公有云的架構,建設自己的“私有云”。
二、系統架構的演化
系統架構的演化,整體上經歷了從縱向發展到橫向擴展的一個過程。
最開始的計算機一個CPU,一個內存,一個硬盤,速度不夠了,那就多核,多核還是不夠,那就多個CPU,內存不足了,就增加內存容量,再不行就加多根內存條,硬盤也一樣,開始一個硬盤空間不斷增加,后面變成加多個硬盤,甚至變成一個硬盤籠子。
這樣慢慢的,單臺計算機越來越強大,人們發現,這樣風險也在不斷累積,可用性無法繼續提升了。
從而發展出多臺計算機協作的架構,一些計算機專門負責提供大量接入內存 ,另外一些計算機組合在一起專門負責高速計算,還有一些計算機則專門負責提供提供大存儲空間。
最終系統架構發展成像下面這個樣子
三、雙態IT架構的思維邏輯
四、雙態IT架構下IT面臨的挑戰
一般企業由于發展新的系統同時,舊的系統還存在,往往同時保有兩套IT系統架構,舊的應用如ERP系統還用傳統架構,而新上線的應用如電商系統、郵件系統則可能建設在用互聯網思維架構的“私有云”上。
維護這樣雙態IT架構系統,對企業IT運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有專業的知識維護少數重要的傳統架構系統,另一方面需要用互聯網思維,走標準化,可視化、自動化、智能化、數據化的道路,以實現高效維護大量互聯網架構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