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杭州市余杭區2018年的招聘公示突然被翻出并在網絡上爆棚,各大媒體紛紛發文評價。在這份招聘公示中我們看到,招聘崗位很普通,但招聘到人卻是清一色的清華、北大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其中有8人(含2位博士)被招聘到街道辦事處的綜合管理崗位。
從輿論反映來看,對這一事件普遍持贊同意見,一是對招聘單位眼光高遠重視人才,高起點、高標準配備人才,高薪招聘清華北大畢業生這種做法很認可;二是對清華北大畢業生“下嫁”街道這種就業觀表示贊許。
然而,仔細看看這份公示名單,卻發現一些專業性很強的畢業生,如地球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學等,讀了碩士、博士,國家花費巨額費用培養,卻剛學成就轉行,這不僅不符合基本的人才管理理念:把合適的人做到最合適的崗位,人盡其才,是人才使用上的浪費,更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這樣的招聘雖是個別現象,但與中國的國情不符,也不利于人才的成長和發展,不值得宣傳和推崇。
首先,這是人才資源的浪費。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第一資源都這樣浪費,何況浪費的還是第一資源里的優質資源,其他資源浪費不會更大嗎?中國經濟現處于高質量發展時期,高質量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人才和高質量的用人理念,而不是簡單粗放的哄動效應。盡管現在大學畢業生很多,就業壓力很大,但國家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還是非常缺乏,這個時候就把一些高端優質的人力資源降格使用,讓學有所長的碩士、博士去做本科生、甚至專科生就能做好的工作,無疑是拿高射炮打蚊子。而且讓這些學有所長的碩士、博士去做基本與專業無關的事,若又不能用其所長的話,未必對他們個人職業發展有利,對余杭這批清華北大的職業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其次,這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清華北大研究生進街道就職,表面上看,浪費的是人才資源,其實真正浪費的還有教育資源。中國的教育資源仍處于稀缺階段,還有不少貧困家庭孩子上學都困難,別說讀研了。而國家花費巨額費用培養出的清華北大研究生,卻與培養目標不符,豈不是浪費優質的教育資源嗎?如果都像杭州余杭區這樣招聘,一個區就招聘幾十甚至上百的清華北大畢業生,全國2000多個縣區,國家需要建多少清華北大才能滿足需要?
再次,國家和地方財政資源的浪費。余杭經濟發展,實力雄厚,能用38萬年薪招聘街道工作人員,但是否對這些崗位做過評估,真需要這么高的薪資才能招聘到合適的人才嗎?同樣的崗位,清華北大生離開以后,還會這么高薪嗎?招聘方如果不是限定非清華北大生不招,面向全國也許能招聘到比現到崗人員更好的人才,而且也不要這么高薪。這樣的招聘無形抬高人力資源成本,容易形成攀比和連鎖反應,造成更大的浪費,納稅人會同意嗎?廣闊的中西部地區能承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