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控制不了你自己?

這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也許會遇到傷害了自己的親人,而愧疚。開始深深的自責,甚至開始找借口,對方是如何如何的不對,自己這么做是多么的合理。可問題是,你為什么會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甚至都感覺,那不是你做的?為什么?

先來看一個實驗:

為了治療某些大腦疾病,醫生會把病人的左腦和右腦之間的連接管道給切開,這樣病人的左右腦就不能直接聯絡了,而這給研究大腦的科學家提供了機會。
我們知道人的左腦控制右眼,右腦控制左眼。
如果你只讓病人的左眼看一個字條,上面寫著一句話“請你現在出去散個步”,他看到字條會站起來照做。但是!請注意,這時候只有他的右腦知道這個指令,左腦并不知道。
而負責語言的區域,又恰恰在左腦。好,現在在他往外走的時候,你過去問他,為什么要走出去?你猜他會怎么回答呢?
負責回答問題的是左腦,可是左腦沒看見字條,它跟右腦又沒有交流,所以左腦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往外走,對吧?
而實驗結果是,病人給你的回答可不是“我不知道”。左腦的做法是現場給你編造一個答案,比如說“我要去拿一罐可樂喝。”
而且左腦對自己編的這個答案,深信不疑。他以為是他自己做出的到外面走走的決定。

赫拉利在《未來簡史》里說過所謂的“自我”,是一個幻覺 —— 至少可以說,你并沒有一個單一的自我。

在2013年,兩個進化心理學家,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維西斯,寫了一本書,叫《理性動物》(有中文版,英文版書名是 The Rational Animal: How Evolution Made Us Smarter Than We Think ),說自然選擇給人的大腦提供了七個思想模塊 ——

  • 自我保護型次級自我
  • 避免疾病型次級自我
  • 社交型次級自我
  • 社會地位型次級自我
  • 擇偶型次級自我
  • 留住配偶型次級自我
  • 育兒型次級自我

這個“模塊說”,現在基本上是學界的一個共識、或者說至少是主流的學說之一。
模塊只是邏輯分類,模塊之間有互相影響,而且無縫切換,常常一個模塊還沒結束,另一個模塊就已經啟動了,不像你手機里的 APP 一樣,想用哪個程序就把它調出來,不用就關閉這個再打開另一個。

這種模型是近年以來心理學家對大腦最新的一個理解。
模塊占據你大腦的方法是感情。每個模塊都向你輸出一個感情,哪個感情強,哪個就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

不但感情是這樣,思想也是這樣。停下半分鐘,你現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呼吸上,體會自己的呼吸。你就會看到一些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的想法,一些畫面,就像白日夢一樣。

同樣在心理學中:
任何一個念頭一旦升起,它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如果它在關系中被接住,就意味著它得以生存;如果它在關系中沒被接住,就意味著它被否定甚至要被殺死。這時,這股能量的死亡焦慮就會被喚起,于是產生了破壞欲望:要么想破壞乃至摧毀客體,要么想破壞自體。

簡單說是:為什么有些人一旦有自己的想法沒有達成時,會產生情緒。這些情緒,要不針對他人(客體),要不就是針對自己(自體),有的嚴重的會傷害他人或自己。

好,現在你知道了這些原理,那你下次能做出更好的選擇嗎?很難!下一次看到好吃的蛋糕,你還想吃。下一次感到憤怒的時候,你還是想懲罰別人。

那就無能為力了嗎?也不是,還有一條修行之路。
自己和自己溝通——也就是冥想。這也是最近發現很多大牛的終極武器。如果這個詞看起來太宗教化,李笑來還給起了一個別名叫坐享,還寫了一本書《坐享其成》,如何坐享(冥想),可以參照著做一做。

同時也想明白了一件事情——“想明白什么最重要”。 在這么多聲音中,想明白什么最重要是多么的重要。但是要能想明白,就要和自己的身體做一個深度的溝通,而冥想,就是一條很不錯的通道。

好好自己的身體對話,祝你早日可以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早日找到屬于自己的自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