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一個爽朗的早晨,我的心很平靜。
? 撥開窗簾,金色的陽光柔和地灑在書桌上,照亮了封面那四個大字《老人與海》。處于懵懂年代的我以為這是一個慈祥的老人沐浴在晚霞的斜暉中,垂釣于一片平靜的大海的關于生活的故事,后來老師說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堅忍、頑強的老人在茫茫的大海中獨自對抗大馬林魚和無數鯊魚的關于人生的故事。如今,已處于人生賽道的我,是時候讀讀人生了。
圣地亞哥陽光豁達、熱愛生活,是個經驗豐富、勤勞勇敢、博愛溫情的老漁民,可是他已經八十四天沒有捕到一條魚了。周圍的人都不理解他,跟隨他出海的孩子的父母讓孩子離開了他。老人繞在桅桿上的帆,活像一面屢戰屢敗的旗幟,可是,趁著夜色,老人又出海了,他堅信他能夠捕到一條大魚。
八十四天的失敗,依然沒有使老人低頭,我想到一個詞:堅持不懈。
行為心理學認為一個動作重復21天就會成為一種習慣,90天的重復就會形成穩定的習慣,改也改不了。大學的時候,讀書是本職工作,我給自己下的任務是每天除了功課外,保證2小時的課外閱讀。第一個禮拜,我每天堅持,超過14個小時的閱讀,我讀了5本文學著作,我感到心滿意足,每天迎著晨曦,我都心情舒暢。第二個禮拜,由于完成作業原因,我有兩天沒有讀書,我認為這都是學習。第三個禮拜,由于跟同學玩游戲,聊天等原因我有四天沒有堅持,當時的我覺得大學不應該只是書本知識的學習,而更應該全方位的發展,我必須打開心扉去交朋友,學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相處,例如多跟他們玩。第四個禮拜以后,我變成了偶爾去圖書館看看書。參加工作了,天天坐在電腦前就像一尊佛,從早忙到晚,覺得身體需要鍛煉,我又嘗試去每天堅持跑步鍛煉,后來由于天氣的寒冷,又一度中斷。我在想也許哪一次我做任何一件事堅持住了,就成功了。漫漫人生路,你的現在照亮著你的未來,今天的積累就是明天的成就。假如你現在堅持每天看1小時書,每天堅持30分鐘鍛煉,每天堅持學習1個小時,試想最后你會成為怎么樣的人?八十四天的失敗尚且能堅持,八十四天的成功呢?
所以,這就是我想的人生的第一個問題:堅持。
圣地亞哥拼盡全力,在無數的兜圈中終于降服了比船長2倍的大馬林魚,用魚叉刺進了第一次進攻的灰鯖鯊的腦袋,用綁在槳上的刀扎進了第二次進攻的兩條鏟鼻鯊的頭部,用棍子打退了第三次進攻的兩條加諾鯊,用舵把扎跑了第四次進攻的成群的鯊魚。
老人每次都感覺自己不行了,但他說還是要試試。老人以為“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就像貝多芬大師說的“我可以被毀滅,但我不能被征服”。我想到一個詞:不屈。
記得《西行漫記》中描寫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場景:被撬去木板的鐵索橋下面是沸騰的河水,橋對面是敵軍的機槍陣,后面是白軍的支援部隊,在這種死無退路的情況下,紅軍選擇了強渡大渡河。敵軍的槍林彈雨和腳下翻滾的河水,都令他們的命垂一線。但不能被打敗的精神,不屈的靈魂卻讓他們戰勝了死亡,走向了生存。生活是酸甜苦辣咸的結晶,人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對艱難困苦對你生活一次次的進攻,你是選擇勇敢不屈還是逃避?只剩下魚骨頭的大馬林魚,還是具有震撼力,老人的頑強拼搏的精神歷歷在目。我想起了一句話,是生活選擇了你,還是你選擇了生活?
所以,這就是我想的人生的第二個問題:不屈。
陽光變得更烈了,刺的渾身發熱,此時我的心在撲通撲通的跳。海明威關于創作的比喻:冰山通常十分之九都浸沒在水下,作家要再現的是那露在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其余的應該留給讀者思考和想象。關于《老人與海》,我想到的十分之九是堅持和不屈成就美麗人生。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