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黃金時代》,內心積聚了太多謎題,于是開始翻各種影評、文獻,又迫不及待地看完《蕭紅》。兩部電影講述的是同一個人物,卻用了完全不同的拍攝手法,也很容易讀出不同導演和編劇各自的詮釋及解讀。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并不能完全客觀地展示歷史人物,因為我們不可能和他們經歷相同的人生。只能從他的作品里或其他相熟人的口中感知他的零星片段。就連這些片段,也不一定多么真實。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事物獨特的理解,即便他努力使每一句話都盡可能靠近客觀,也不免會摻雜個人感情。兩部影片我說不清更偏愛哪一部,但看完后心情是相同的,郁結難舒。蕭紅的書,以前沒有讀過,因了這兩部電影,內心開始騷動,想立刻全部買來一一拜讀。魯迅先生說,蕭紅注定會取代丁玲,就像丁玲注定取代冰心。他欣賞并竭盡全力幫助蕭紅,是因為她與生俱來的才華,是因為她深諳苦難和困苦,是因為她對寫作的專一和執拗。在日軍大肆侵華,封建社會衰落,民眾意識覺醒的大背景下,她為了追求愛和自由,一生都顛沛流離,居無定所。貧窮、背叛、病痛輪番折磨著她,令她身心俱疲,就像被炮火轟炸過的城市,滿目瘡痍。支撐她一步步走下去的,唯有寫作。是寫作給予了她能量和勇氣,也正因為寫作,使她在戰火連天的年月里,成就了獨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
漫漫離索路,
片片歡情薄。
皚皚陌上雪,
蕭蕭煙雨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