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意識的視角看華德福教育的本土化 》02:概述

第一章 概論截圖.png

第一章 概論

華德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并不是一個改造和適應性的問題,它是一個研究和發展問題。它的核心是課程和教學的本土化,以適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時代要求。并且符合孩子內在需求(成熟原則),符合社會和時代對于孩子才干與能力的需求(適應原則),課程內容和教學需要有內在的邏輯性(有效原則)。
因為華德福整體化教學強調的是:課程要為孩子內在的意識覺醒提供呼應和支持(外在點亮),所以對于(自我)意識的研究是華德福課程本土化研究與發展的關鍵一環

第一節 研究緣起

中國的華德福教育運動的參與者(包括但不限于教師、家長、相關社區、華德福運動熱心宣傳推動者等等)最常被到的一個問題是:華德福教育是一百年前起源于西方的教育,它適合當代的中國嗎?

當我們仔細審視這個問題時,發現所謂“是否適合”的疑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 時間維度:在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下,20世紀初的世界與當今的世界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了不可勝數的新科技和新事物。人類的意識狀態和認知水平也有顯著變化。那么這個在當時算是超前的教育,現在看是否已經過時了?
  • 空間維度:東方(特別是中國的華夏文明)在歷史記憶、社會發展、文化倫理和群體意識與西方都有顯著的差異。那么起源于西方的華德福教育能適合中國人嗎?如果說大道都是想通的,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和精神財富都學不完,為何要舍近求遠學習西方的教育呢?

從“教育的相關方”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發現這個問題實際包含三個方面:

  1. 孩子:這個教育是否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即這個教育的正確性或合理性(Soundness),孩子是教育的受眾,是否從孩子出發,符合孩子的身心意識發展規律至關重要。
  2. 家長:這個教育的內容是否滿足家長的需求?即教育的可行性(Feasibility);某種意義上來說,家長是教育服務的購買者,離開了家長的認可,教育就成為了孤芳自賞的獨角戲。
  3. 社會:這個教育是否合乎社會的發展需求?即教育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教育是否讓孩子發展了未來服務于當代社會的才干和能力,包括素質和品行?是否和所在地域的文化傳統和諧相融?

所有這些面向(aspects)都是指向一個很龐大的問題:華德福教育的本土化(Localization)或中國化

第二節 研究角度

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在華德福教育本土化中所要涉及的方面很多,千頭萬緒,紛繁復雜。包括了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法律乃至政治的諸多領域,如果我們要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去討論,那顯然是難以備述,且失于雜蕪。

華德福教育的核心觀點之一便是:孩子的成長過程對應人類的意識進化過程,1到8年級的課程大綱安排,主要是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過程來設計適合的課程。其課程和整體化的教學主要理論的依據在于:“內在覺醒和外在點亮”。即課程需要呼應和滿足孩子內在意識發展的需要。

正如亞歷山大大帝揮劍劈開戈迪烏斯繩結一樣,面對千頭萬緒,盤根錯節,需要舉要刪蕪,提綱挈領,抓主要矛盾。因此,本文選擇從“自我意識發展的角度”來看華德福教育的本土化。

從這個視角切入研究,作為華德福教育從業者,如果要理解內在覺醒與外在點亮的呼應關系,首要確定覺醒的是什么?那么就有以下問題自然產生。

  1. 什么是本土化?
  2. 華德福教育中兒童意識發展中的意識是什么?
  3. 這種意識發展特點是人類共有的,還是東西方有所不同?
  4. 課程的本土化與意識發展的關系?

第三節 研究結構

當我們選擇了“作為教育從業者的角色(關切面向),從自我意識發展的角度(研究角度)”來研究“華德福教育的本土化(研究主題)”。目的當然是更好的發展課程、促進教學這個重要教育手段,來培養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孩子(具備跨文化感受力和理解力)。

@`圖1-1`

圖1-1所示,論文的架構如下:

  1. 我們首先了解什么是本土化?華德福教育的本土化的實質是什么?本土化過程中有哪些基本原則?本土化的必要性何在?
  2. 在明確研究主題之后,我們著重探索下我們經常提到的意識到底是什么?意識和自我意識等同嗎?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是什么?華德福課程體系與兒童意識發展的關系?
  3. 第三部分我們初步探索下東西方在自我意識發展層面的異同,以及給我們在教育本土化方面的主要啟迪;
  4. 第四部分將用兩個具體的例子(中低年級的創世與神話,中高年級的歷史教學)為例,說明一些自己的實踐思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