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我完成3年制華德福中小學教師培訓(一共七期)的培訓畢業論文。還很粗陋淺顯。不過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所以也和大家分享討論。
摘要
華德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并不是一個改造和適應性的問題,它是一個研究和發展問題。它的核心是課程和教學的本土化,以適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時代要求。并且符合孩子內在需求(成熟原則),符合社會和時代對于孩子才干與能力的需求(適應原則),課程內容和教學需要有內在的邏輯性(有效原則)。因為華德福整體化教學強調的是:課程要為孩子內在的意識覺醒提供呼應和支持(外在點亮),所以對于(自我)意識的研究是華德福課程本土化研究與發展的關鍵一環;
兒童發展中的意識發展,主要是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不僅僅是關于對“自我存在”的覺察和認識,自我意識包含了不同側面,并存在于關系之中。自我意識在關系之中發展。它是階段性發展的,每個階段有其側重性的發展特點,并經歷了自我覺醒,自我體驗和自我展望三個關鍵的發展期,是一個逐漸社會化的過程。
從當下群體意識的實現來看,東方(主要指中國)的意識受當時群體/主流的社會規范(Norm)影響較大,所以個體意識多屈從于群體意識。而西方(主要指歐美)的意識則多基于對事實/真理的探究(Truth),所以多表現在個體意識。但在自我意識發展的原初階段,中國人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西方基本一致;但在客觀發展階段逐步受社會或文化的影響而分化,從而形成了有顯著差異的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個體意識群體呈現:基于約定俗成文化范式的道德禮俗(Norm),和基于事實和個體尊重基礎上的顯式的制度規則,即契約結構;
在本土化的課程研究和發展中,需要平衡文化之根和多文明視角,繼承與反思視角,國際化和本土化的關系。材料選擇上需要基于兒童意識發展(覺醒與點亮),立足于本土文化著眼于更高視角(人類,全球,跨文化,高層世界),側重于教學應用(適合意識狀態,教學次第呼應,整體化教學的效益)。
本土化課程不僅僅看選擇了多少中文詩歌和故事,而是需要對原始故事的精神原型有最深入的理解,對西方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本質性把握,才能在為本班孩子選擇自己的故事和歌謠;不僅僅是人文課程,東方古代的科學思想的整體性、有機性和鮮活性也是對西方科學課程的重要補充。越是要做本土化課程,越要透徹理解西方課程;越是讓課程以孩子為中心,東西方課程的界限越模糊。
本文著重通過對于三年級(創世部分)和七年級(歷史部分)的本土化實踐討論,來展現過程中的思考和設想。
最后,華德福教育需要與時俱進。要用意志去工作,將我們作為華德福教師的責任、情感、思考和大愛融入到意志的實踐中,不斷去探和發展最適合本文化、本地區、本學校、本班、甚至每個孩子的教育,因為說到底,華德福教育是真正面向一個個精神個體的教育。
關鍵詞:華德福教育
,本土化
,自我意識
,意識發展
,東西方
,教育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