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丹思心舞
原作:克里希那穆提
譯者:胡因夢
說明:此書根據主題將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講片斷選取匯編,有很多反復陳述之處。小結將同一主題好幾節的意思作了概括和簡單點評、延伸。前8期在小號新的遇見發布,現收歸到丹思心舞的《讀書觀影》文集,并從第9期起由丹思心舞發布。
小結:
概括和解讀下今天讀的幾段:
既然依賴是人之常情,執著也就成了人之常態。執著有時給人帶來快樂,但很多時候給人帶來痛苦,人們總是在因執著而痛苦時想著要不執著,這樣的刻意為之仍然是換了對象和形式的執著,都是為了心中的渴求與快樂,都是為了逃避空虛、孤獨和恐懼。所以執著和刻意的不執著都是一種對痛苦的逃避,是一種自我欺騙。執著的對象無論是所謂低層次或高層次,物質的或精神的,沒有本質區別。(*這里所說的“不執著”指相當部分人是因著感受到執著的痛苦才去追求不執著,并非說所有不執著狀態都是逃避痛苦。針對的是“帶著反執念的修行”)
“執著一方面制造出了痛苦,一方面又想追求不執著的境界,同時還想借著棄世的行為得到一種虛榮。如果能了解自我的這些詭計,智慧就萌芽了。”
不歸屬、不依賴、不執著于任何對象的空寂狀態才是解脫,而靠什么解除執著呢?“處在沒有任何理由的熱情里”!這個說法跟前面幾節提到的良善和愛是“沒有動機的”一脈相承。
下面想補充克氏與海靈格在相關說法上的一些比較:
相似處:克氏所說的“依賴”和”執著“與海靈格說的“良知”似乎是同一個現象,都是內在的一種意識,都與歸屬的需求有關,都無關善與惡,都是有局限的,也都提到超越這些局限以上的是大愛,這種大愛都需要借助覺知達成。
不同處:克氏似乎主要從個體層面的需求來談“依賴”的起源;海靈格則將“良知”分成了個人和集體良知,兩者(也即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有相互影響,集體良知是更大的力量但也有局限。
共同的解決之道:克氏認為解除“執著”痛苦之道需要憑借個人深入地覺知和了悟,才能“溫柔而輕松”地達成圓滿。海靈格認為超越于個人和集體良知之上有更偉大的力量、需要個人覺知與之相聯結,達成“和諧共振”。所以兩者最終都歸到了個人覺知和順應上。
兩者還有些什么異同,我們后續再深入。
三月八日 執著就是我們的真相
世上沒有所謂的不執著這個東西,存在的只有執著。我們的心會發明不執著這個東西來對抗執著所產生的痛苦。當你借由不執著來對抗執著時,就是在執著于某個東西,因此這所有的過程都是一種執著。你執著于自己的妻子、丈 夫、孩子、觀念、傳統或某個權威,等等,然后你又用不執著來對抗自己的執著,但刻意培養不執著的態度一定會造成痛苦。
你想要逃避執著所帶來的痛苦,于是又去找尋另一個東西來對抗它,結果還是落入到執著的活動里。因此只有愚蠢的心才會刻意培養不執著的態度。所有的經典都告訴我們要“不執著”,但不執著到底是什么狀態?觀察一下自己的心念活動,你會發現一個不凡的真相—— 刻意培養不執著的態度只會讓你的心執著于另一種態度。
三月九日 執著就是自我欺騙
我們和我們所占有的東西是同一回事。只要有執著就不可能有高尚的精神。 執著于知識跟其他的上癮傾向是沒有差別的。執著就是一種自我耽溺或自我欺騙,不論低層次的或高層次的都一樣,其目的是要逃避自我空虛感。我們所執著的財物、人或觀念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缺少了這些東西,自我就什么也不是了。害怕自己什么都不是,會助長心中的幻覺,使我們抓著某個結論不放。 不論是物質或概念上的結論都會阻礙智慧的發展,若是能放下結論,實相就會出現。缺少了這份自由,我們往往會把足智多謀的頭腦活動當成智慧。足智多謀永遠是復雜而具有破壞性的,造成執著的便是這種自我保護的詭計。
執著一方面制造出了痛苦,一方面又想追求不執著的境界,同時還想借著棄世的行為得到一種虛榮。如果能了解自我的這些詭計,智慧就萌芽了。
三月十日 面對事實,看見真相
我們都經歷過巨大的孤獨感。當書籍、宗教信仰或其他的事物全都消失時,我們往往會體驗到內心的空虛和孤獨。大部分的人都無法面對這份空虛和孤獨,所以總想逃離它。我們會逃到關系里,因為我們無法忍受獨處的痛苦。我們必須不斷地談這個談那個,討論藝術和文化,閱讀書籍或聽廣播。但總有一天我們會面臨這股巨大的自我孤立感。
我們也許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不停地忙碌寫書,但心中仍然有一個巨大的洞。我們很想把這個洞填滿,而依賴便是其中的一種方式。我們利用關系、娛樂活動、為道場服務、信仰宗教、酗酒、追求異性以及其他的事來掩蓋這個洞。但若是能認清補洞是徒勞無益的事——不是頭腦上的了解,也不是贊同了這個觀點便決定去做一些事,而是徹底認清這件事有多么荒唐——我們就能面對它了。因此重點并不是不依賴,而是看到不依賴只是一種對抗依賴的反應罷了。我們為何不去面對這個事實,看看眼前的真相呢?
現在又產生了一個能觀與被觀的問題。觀者說:“我很空虛,我不喜歡這種感覺。”于是就開始逃避心中的空虛。觀者認為:“我跟心中的空虛是不同的兩種東西。”然而觀者正是那空虛本身,并沒有一個觀者在那里看著他的空虛,因為觀者就是被觀的對象。若是能領悟到這一點,你的思想和感覺就會產生巨大的轉變。
三月十一日 執著就是一種逃避
請覺察你心中的局限,你會發現你會間接地透過比較來認識它。但是你不能把心中的局限變成一種抽象的東西,因為這只是頭腦的理解罷了,你必須真的去覺知心中的沖突。當外來的挑戰和心中的反應無法調和時,沖突就產生了,這份沖突就是局限的產物。局限指的是心中的執著:執著于工作、傳統、財務、人及概念,等等。若是沒有執著,還會有局限嗎?當然不會有了。所以我們要問的是,人為什么會執著?譬如認同于自己的國家,會升起一種重要感;認同于工作,也會有一種重要感。我們會把家庭或財務都當成自己。我們所執著的對象變成了一種逃避空虛的工具。執著就是一種逃避,而逃避又會強化心中的局限。
三月十二日 空寂
我所謂的空寂并不是一種哲學理念,而是真的從社會陷阱里徹底解脫出來——這里指的不僅僅是眼前的社會,同時也包括了法西斯主義的社會,或是任何一個借由參保手段所形成的社會。這意味著你必須洞察到權力所帶來的各種影響。先生,你有沒有看過士兵在操練的情況?他們已經不像人了,他們就像機器一樣站在烈日里辛苦地操練著,而他們就是你我的孩子。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不只是在政治上,在寺廟里或任何一個擁有權力的團體里都可以看得到。
只有一個不歸屬于任何對象的心,才能真的空寂,但空寂不是一個可以培養的狀態,你能認清這一點嗎?若是能認清這一點,你就出局了,永遠不再有州長或總統邀請你參加晚宴了。處在這種空寂的狀態里,你的心會變得謙虛。只有空寂的心才能了解什么是愛和權力。一個充滿野心的人,包括宗教人士或一般人,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愛的。若是能認清這一點,便能全然地活,全然地行動。只有透過自我認識才能進入這種狀態。
三月十三日 心中的渴求
為了避免痛苦,所以我們刻意培養不執著的狀態,有人警告我們執著永遠會帶來痛苦,所以我們很想變得不執著。執著有時也會帶來滿足,但若是察覺到其中的痛苦,我們就會想透過不執著來找到另一種滿足。只要還想得到滿足,那么不執著就會變成一種執著。因此我們真正想追尋的仍然是滿足,我們會借由各種不同的手段來滿足自己。
我們會執著是因為它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安全感、權利和幸福,雖然其中還是埋藏著痛苦和恐懼。我們追求不執著仍然是為了快樂,不受到傷害。然而我們必須不帶著任何譴責或接口去了解這整個過程,因為除非我們有了認識,否則永遠也脫離不了心中的困惑或沖突。但渴望真的能被滿足嗎?還是它根本是個無底洞?不論我們渴望的是高層次或低層次的東西,渴望永遠是渴望。它就像是一把火,很快就把眼前的東西燒成了灰燼,但那股渴望還是存在,它不斷地燃燒,不斷地逼近眼前的事物。因此執著或不執著同樣會限制住我們,它們都是必須被轉化的心態。
三月十四日 解脫一切執著的熱情
處在沒有任何理由的熱情里,就能解除所有的執著,但是熱情一有了原因,執著就會產生,而執著便是痛苦的開始。大部分的人都是執著的。我們執著于人、國家、信仰或觀念,而所執著的對象一旦消失或失去了它的重要性,我們就會落入空虛、匱乏的狀態,然后又會產生對另一個東西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