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體驗:早上睡不醒,中午沒胃口,下午打不起精神,整天做啥事都沒勁、疲憊不堪,不禁感嘆人生有何意義?
相信我,你并不孤單。
其實,這種狀況我想大多數人都有遇到,只不過有人早早跳出來了,有的人至今仍還深陷其中罷了。那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自己興趣盎然、精力充沛的去做一件事呢?答案就在今天要分享的《精力管理》這本書里,希望它也能對你有幫助。
一、什么是精力?
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體能、情感、思維、意志四個方面。精力管理,而非時間,才是高效表現的基礎。高效表現源于有技巧的精力管理。
精力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我們越是本著負責的態度對待它,越能變得多彩而高效,反之,越是怨天尤人,我們的精力會變得越是消極,質量低下。
全情投入是確保最優表現的最佳精力狀態。全情投入需要身體活躍、情感聯動、思維集中,并且達到超出個人短期利益的意志高度。它意味著你在早晨對工作充滿期待,晚上高高興興的回家,能夠在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間畫上清晰的界限,它意味著全心投入手頭的事務,不管是應對工作挑戰、管理團隊、陪伴所愛之人,還是娛樂消遣。全情投入,會從根本上顛覆我們的生活方式。
二、精力管理的四個基本原則
1、原則一:全情投入需要調動四種獨立且相互關聯的精力來源,體能、情感、思維和意志。
人類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精力系統,全情投入也并非只有一個維度流過我們身體的精力,同時需要體能上,情感上,思維上以及意志上的動力,每一種動力都很重要,而每一種都無法構成完整的精力,同時又對其他三種有著深刻影響。為了發揮出最佳表現,我們必須有技巧的管理,這些互聯互通的精力維度。
精力貫穿生活的各個方面。體能精力有高有低,情感經歷有正有負,這是我們最基本的精力源,若沒有優質的燃料,任何事情都做不好。
2、原則二,因為使用過度或使用不足都會削弱精力,必須不時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
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精力的消耗與恢復,我們需要經歷創造最佳表現,而精力的恢復尤為重要,它不僅確保我們享有健康和幸福,還能提升我們做事能力。
精力消耗導致儲備減少,精力恢復帶動儲量上升。過度消耗而恢復不足,最終將導致精力衰減崩潰,恢復超出消耗則導致萎縮和衰弱。
因此,我們也必須學會將自己的生活看作一系列短跑沖刺,在某些時間段全情投入,在另外一些時間段閑云野鶴,更新精力儲備,以應對下一個挑戰。
3、原則三:為了擴充精力的容量,我們必須突超越習以為常的極限,按照運動員的方式進行系統訓練。
壓力并非是我們生活的敵人,相反它是我們成長的關鍵。為了增強肌肉的力量,我們會有針對性地向它施加壓力,使它爆發出超長水平的精力,造成肌肉纖維的微小撕裂,運動結束后,幾乎喪失運作能力。但只需24—48小時的休整,它會變得更強壯,能夠更好的應對下一次刺激。
我們鍛煉情感、思維和意志能力,采用的是與鍛煉體能相同的方法。通過突破極限和休整恢復,我們可以在各個方面獲得成長。
任何會導致不適的壓力,都有可能幫助我們提升能力——在體能、思維、情感和意志上都是如此,只要事后得到有效的恢復。。就像尼采說過的:“打不倒我們的會讓我們變得更強。”
4、原則四:積極的精力儀式習慣,即細致具體的精力管理方法,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表現的訣竅。
“儀式習慣”指的是定義明確、具有高度計劃性的行為。毅力和自律將人們推向某種特定的行為方式,而儀式習慣自動會把人們拉向某條軌道。
儀式習慣的優勢在于,確保我們在非必要情況下盡量減小意識精力的消耗,讓它可以節省下來用在其他需要的方面。
三、精力的來源
精力的四個來源:
體能:健康最重要
情感:將威脅轉化為挑戰
思維:專注和實現樂觀主義
意志:有目標的人生才有意義
1、體能精力——為身體添柴加火
從生理學的角度看,精力來源于氧氣和血糖的化學反應。從實際生活來看,精力儲備取決于我們的呼吸模式、進食的內容和時間、睡眠的長短和質量、白天間歇恢復的程度以及身體的健康程度。
(1)呼吸
呼吸是自律的有力工具,既能集聚精力,又能帶來深度放松。延長呼吸時間有利于精力恢復。三次一組吸氣、六次一組呼氣可以是體能、思維和情感平復下來。深度、平靜、有節奏地呼吸會激發精力、敏銳和專注,也能帶來放松、寧靜和安寧。這就是健康的終極脈動。
(2)飲食
體力的第二個重要來源是食物。進食不足的代價——不能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糖原轉化為能量。另外,長期過度進食則是過度“恢復”的典型代表,導致身體肥胖,損害精力。
選擇升糖指數低的食物同樣重要。緩慢釋放的糖分能夠提供更穩定的精力。盡量選擇一些低脂蛋白和蔬菜谷物等復合碳水化合物。
我們進食的頻率也會影響保持全情投入的能力和維持最佳表現的能力。一天內吃五至六餐低熱量而高營養的食物能夠供應穩定的精力,因為即使精力最豐富的食物也不足以支持4-8小時的高效表現。
想要維持良好表現,不僅要定期進食,還要每次攝入足以維持2-3小時精力的食物。
喝水或許是最常被人忽略的體能再生方式。口渴不會像饑餓一樣散發出明顯的信號,等我們感到口渴的時候,身體或許已經缺水很久了。肌肉若缺水3%就會失去10%的力量和8%的速度。喝水不足也會損害大腦的注意力和協調能力。另外,多喝水也有助于健康和長壽。
每天至少和喝1.8L水。
(3)睡眠
除了進食和呼吸,睡眠是人類最重要的精力恢復來源。即便少量的睡眠缺失——我們稱為精力再生不足——也會深刻影響力量、心血管能力、情緒和整體精力水平。精力再生不足或再生過量都會增加死亡的風險。
睡眠的時間點也會影響精力儲備、身體健康及工作表現。夜晚工作時間越長、越連續、結束得越晚,你會變得越低效,也更容易犯錯誤。
小憩也是一種精力恢復手段,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小憩需要定時,以免陷入更深的睡眠。如果小憩超出30或40分鐘,會感到眩暈無力,甚至比不睡更加疲倦。
So,盡量保證7-8小時的睡眠,如有必要適當小憩一番。
(4)運動
提升力量與耐力需要我們踏出舒適區,體驗不適的感覺,并且需要持續一定時間才能見效。間歇訓練可以增大精力的容量,使身體可以承擔更多壓力,并且更加高效地恢復。
力量訓練和心血管訓練同等重要,體力喪失是機體衰老和能力下降的顯著特征。
2、情感精力——把威脅轉化為挑戰
相對而言,正面情感可以更有效地支配個人表現,所有能帶來享受、滿足和安全感的活動都能夠激發正面情感。從更實際的角度看,快樂本身便是獎賞,也是維持最佳表現的重要因素。
鍛煉方法:
a,學會傾聽;
b,安靜的獨處時光;
c,定期陪家人(孩子)
d,定期與朋友、同事聚餐,參加活動;
e,對周圍的人更加誠懇。
3、思維精力——保持專注和樂觀
樂觀有助于精力恢復。通過定期放空,切換思維,不斷挑戰開發,有利于提高創造力。
大腦的運作方式也類似肌肉——積極使用能夠提升能力,使用不足就會萎縮。由于思維和身體不可分割的特性,即使適度的身體鍛煉也能增強認知能力,原理很簡單,鍛煉身體能將更多的血液和氧氣輸送到大腦。
鍛煉方法:
a,上班途中思考一天的工作和挑戰
b,每天進行總結反思
c,通過日記進行自我積極對話
d,每天早上列出危機處理清單
4、意志精力——活出生命的意義
尼采有句名言:“知曉生命的意義,方能忍耐一切。”
無論我們有什么使命,任何能夠點燃人類精神的事物都有助于全情投入、促進最佳表現
生而沒有意義的人是痛苦的,沒有目標、沒有目的、無需繼續忍受。他很快就會迷失。我們的人生態度需要從根本上轉變。我們既要自己學著轉變,也要向絕望之人伸出援手,告訴他我們對生活的期待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于我們有何期望。我們要停止追問生命的意義所在,每時每刻提醒自己接受生命的檢視。我們的回應不僅體現在言語和冥想中,還要貫穿我們的行為舉止。生命的終極意義是擔起責任,找尋難題的答案,并且完成生命為每個人設定的任務。
鍛煉方法:
尊重別人的時間;
反問自己:“我究竟相信什么?”
出現問題時暫停,確認是否需要親自完成,明確什么時間完成,是否能完成;
對客戶負責,不夸大其詞。
三、精力管理的步驟
步驟一:明確目標。
只有樹立目標,真正深刻地關心自己所做的事情,認為自己所為真正有意義,人們才有可能做到全情投入。使命感是我們的火種,我們的動力,也是我們的精神食糧。
面對自己的固有習慣,以及維持現狀的天性,我們需要受到啟發,做出改變。我們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依照我們最深層次的價值取向分配精力?”
步驟二:面對現實。
誠實看待自己,不要保護自尊而欺騙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點,永遠保持開闊的胸懷。
步驟三:付諸行動。
用實際行動縮小“現實的我”與“理想的我”、? “目前的精力管理方式”與“為達目標所需要的精力管理方式”之間的差距。在此過程中需要建立以良好精力儀式習慣為基礎的個人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