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單身未婚的妹子在微博上寫私信給我,來信里說她今年才畢業,在一家小鎮上的建筑公司上班,同事基本都是三四十歲的人,公司的人基本都住附近,只有她一個人住宿舍,平時公司常常組織活動,但是打麻將她不會,也沒錢,吃飯的話,話題不是老公就是兒子,她也插不上話,后來就干脆不去了。
她覺得別人對學校的事兒沒興趣,她對社會這些人也不了解,漸漸的就覺得被排除在外了。
目前已經上班五個月了,在這里沒有戀人、沒有朋友。
她問我,我要怎么做呢?是要去融入么?還是這家公司不適合我?或者是自己太矯情了?
這話忽然讓我想起我大學才畢業那年,我記得在南方那家服裝公司,帶我們的師傅是一個比我小的女孩子,但走入社會比我早,我開始一口一個郭姐的叫,她特別不好意思,還一個勁推脫。
我當時不以為意,就覺得畢竟是前輩應該尊重。
后來設計室的另外一個老師傅,午飯的時候把我拉到一邊對我說,你們北方人熱情,喜歡叫哥哥姐姐,聽起來好像挺親切,但是我們南方不講究這個。
我們是同事關系,那就是同事。
你不用叫我張哥,就叫我張師傅就好,你也不用叫她郭姐,叫小郭就好。
那是我在步入社會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溫柔的耳光。
每個地方都有屬于它自己的特殊法則,在你還什么都沒有的時候,你不能改變,只能遵守。
后來我回了北方,先去分公司實習。
分公司人際關系比較簡單,兩個和我同齡的設計師妹子,外加一個比我年長的師傅。
北方人真的比較喜歡叫哥哥姐姐之類的稱呼,聽著親切也順耳。
我在分公司基本很少走出設計室,平時就和兩個妹子一起鼓搗,其中一個妹子叫小美,非常的古靈精怪,甚至總經理不在的時候,她常常派我從后門出去給她買零食。
我在那里找回了久違的開心與快樂,仿佛又回到了校園時代,那段無憂無慮、沒有壓力只有開心的時光……
可惜好景不長,實習期很快結束,我們三個都被拉到總公司開始趕年底訂貨會的大任務。
我還帶著當年的那顆校園玻璃心,嘻嘻哈哈地以為這里是另外一個天堂。
結果自然是摔的很慘。
家族企業、辦公室政治、職場甄嬛傳,在當年其實就已經有了很多苗頭,只是我一副白癡的樣子所以沒有這個意識。
設計室里有副總經理安排的眼線,隨便的任何一句抱怨都能很快傳到副總耳朵里,之后你會被叫去找談話。
宿舍里也有X MAN,你根本不知道你今晚說的話,為什么第二天辦公室的人都知道。
我本能地只想和一起來的那兩個設計師妹子一起玩,結成小團體,卻發現她們早早就開始了明爭暗斗。
因為設計師是聯盟,但是也一定是競爭對手,好的樣衣工人是稀缺資源,擁有了才會事半功倍。
設計稿拼的是創意,但從設計到成品,拼的是工人是不是可以最快領會你的意圖,靠的是關系。
從設計草稿到打板的紙樣,靠的是打板師傅心情的好壞,她覺得你這個稿子她能理解,你就會很快拿到紙樣,她無法理解你復雜的設計,甚至都搞不懂你那些莫名其妙的拼接方式,那你的紙樣就會不斷地延后……
在這個誰都不欠你什么的情況之下,怎么樣去使喚打版師和制作工人,讓他們不但能很快地去幫你轉化,最好還能喜笑顏開的幫你做出主意想辦法,拼的是非常難的與人交往的能力。
我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我們也不可能超然于關系之外。
我在那之前一直都不太會處關系,總覺得這些和自己內向的性格不符。尤其是要和那些大媽級的人聊什么?
后來我發現,其實你根本不用聊,你就聽著就好,聽完記住,之后下次重復說給她聽。
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認為驕傲的事,比如張姐的兒子學習好,每次測驗都考一百分,李姐的兒子最懂事,每天媽媽回家就能把米飯做好。
你記住這些,下次再聽的時候,重復說給她們聽,她們就很開心。
她們的確會問一些你覺得無聊的問題,比如你一個月掙多少錢?你現在有對象了么?
這些和你每年春節回家遇到的那些七大姑八大姨是沒什么區別,但你目前就是要和她們在一個環境里相處,甚至還要依賴她們來幫你做事,不是么?
她們知道我是設計師,難免會高看我一眼,又期盼著看看我到底有沒有本事。
她們知道我們這些設計師中午在食堂吃飯是開小灶的,她們也知道我們設計室環境好,還有電腦,她們知道我們讀書多,干活輕松,還加薪快。
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當你能去請教她某些事,她才會覺得自己懂得比你多一點。
當你記得她愛吃榨菜,記得她兒子學習好,記得她家孩子愛畫畫,路過文具店的時候買一套彩筆給她,她們都會記在心上。
記得別人,給他人尊重感,是贏得好感的開始。也許就是打開人際關系的第一個缺口。
那個時候的我第一次明白,我不可能一輩子都只和我同齡的人一起共事。
我遲早要面臨比我年長的姐姐,面對已婚婦女的下屬,面對嚴苛、愛計較安全感缺失的副總,面對辦公室里有背景的關系戶,甚至還要面對貌似忠良卻背后打小報告的同宿舍室友。
走入社會,不就是要和那些不同年齡階段,甚至世界觀都不同的人打交道么?
到哪里都一定會有圈子不同的人,相融也不是要求你必須變成他們,而是要你找到和他們共處的方法。
拒絕,的確是一種態度的證明。
但拒絕以前,你要搞清楚一件事,你是因為明白了自己的界限,在內心里保持了安全距離,還只是不想撒手自己的象牙塔,為自己的低情商交往模式找的借口。
改變環境很難,改變自己融入環境也不容易。
但人能嘗試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進步。
有時候我尊重你的生活方式,并不代表我會變成你。
與人交往是一門技巧,遲早你都需要掌握。
你即便辭職出走,到下一家你依舊還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沒有所謂的難以相融,只有內心的寬窄與否,反正我是這樣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