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0-25
公元前206年~前205年
本卷開始進入漢紀,秦朝落幕,楚漢之爭開始。
楚漢之爭,生逢亂世,勇氣,殺伐,際遇,民心,人才,智謀……哪一個都很重要,但是后者顯然是王者必備。不得民心,不善用人,不用智謀者,是項羽。
沛公,蕭何,曹參,樊噲~得人心的第一步
當年沛縣縣令欲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縣令屬官蕭何,曹參建議縣令召逃亡者以要挾縣民起義,于是樊噲召來攜數十百人的劉邦,但是縣令擔心劉邦叛變,并要殺蕭何曹參。蕭何曹參逃跑奔劉邦。劉邦為人原本就大方,那時也知道籠絡人心,他想了個主意,寫了一封信射到城內,城內老百姓得信,殺了縣令,迎劉邦立為沛公。這一事件劉邦立了名,得了蕭何曹參樊噲,起義軍擴大到三千人。
劉邦得張良用張良,項羽得范增不用范增
韓國人,父親祖父以上五世相韓,張良一直想為韓報仇。曾在秦始皇東游路上雇人狙擊始皇。陳勝兵敗身死后,劉邦和張良都去歸順秦嘉立的楚王景駒。路上張良和劉邦很能談得來,張良就歸順了劉邦。后來景駒死,劉邦歸順項梁。張良在陪劉邦征伐過程中每次都出正確的智謀,是個絕佳的謀士。
項梁和項羽有一個謀士,范增,楚國人,一心為楚。他勸項梁再立楚王羋心。羋心與諸侯將軍定有一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顯然羋心不是項梁和項羽的傀儡,羋心是真的覺得自己是楚王,項梁項羽是臣子。因為這個約定,劉邦奮不顧身先要西進。但項羽并不買羋心的賬,項羽按照自己的計劃打仗,誰入關中他不在乎,也不把那約定當回事。等到劉邦先入關中,在范增的一再暗示劉邦野心不小的情況下,項羽依舊看不起劉邦的野心,也聽不進范增的言。鴻門宴上放過了劉邦。后來的楚漢之爭中,項羽越發記恨羋心擅作主張定的那個約定,便悄悄把羋心放殺(流放殺害)。
鴻門宴
明有張良項伯守護,實是項羽輕敵
為啥會有鴻門宴,因為劉邦先入了關,在項羽的預設中,只有項羽才能第一個入關!劉邦不僅入了關,還大關函谷關阻止項羽進入。項羽大怒。于是劉邦和謀士們一起趕緊說盡好話編造理由示弱。張良幫了劉邦大忙,張良曾救過項羽的叔父項伯,項伯為報恩護著劉邦。項羽這個人特別愛聽親戚的話,所以鴻門宴上沒有果斷殺劉邦。
劉邦入秦得民心,項羽入秦失民心
他的謀士們,蕭何幫他收集地圖等資料,樊噲和張良勸他莫貪圖秦宮富貴。劉邦與老百姓約法三章,甚得民心。
項羽的做法呢,入關前坑殺章邯的秦降卒二十萬。入關后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掠財寶,無惡不作。有個韓生勸他在關中稱王,他看看燒完的秦宮,說衣錦還鄉,韓生諷刺他“楚人沐猴而冠”。
項羽分封
這段時期項羽大肆分封功臣。為啥諸將都聽項羽的?因為項羽滅秦戰功第一位。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沒有按照楚王羋心和諸將的約定封劉邦為關中王,而封其到巴蜀,為漢中王。這就是漢的由來。項羽把關中封給了秦降將,秦人非常不滿。給齊和趙的分封也引起了諸侯后裔的不滿。
劉邦得韓信
劉邦被封為漢王以后,謀士勸他壓制怒火,韜光養晦。韓信,是韓沒落士族。早先投靠項梁項羽都得不到重用。于是投靠劉邦,被夏侯嬰和蕭何引薦給劉邦,被稱為爭霸天下必用奇才國士無雙。韓信面見劉邦有一大段對項羽和劉邦以及楚漢形勢的分析,就是名副其實的大才。當年忍受了胯下之辱的淮陰街市,也埋沒不了韓信這塊金子。韓信評價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指出其用人唯親,封賞不公且十分吝嗇??赡茼椨鹗肿孕?,認為自己是一騎當千的王,自己最厲害,不需要別人輔助,珠寶財物也不要和別人分。劉邦恰恰相反,仁義,樂于用人,豁達大方。這些屬性簡直就是人才吸引器,王者孵化器。
劉邦得陳平
陳平喜歡讀書,鄉里祭祀分肉甚均。早先為魏王魏咎服務,魏王不用他,后投奔項羽,項羽性格武斷嗜殺,用人唯親。陳平歸漢。
劉邦得張耳
張耳和陳余是魏國人,為刎頸之交。共同為趙效力,但是在巨鹿之戰,張耳和陳余的友誼小船翻了。當時秦圍趙,趙急需救兵,但諸將兵都作壁上觀不敢對秦章邯,唯有項羽破釜沉舟一戰救趙,打贏了章邯,諸將才出來,其中包括陳余。不是說刎頸之交嗎?張耳怨陳余,陳余委屈啊,分析了一通當時的情形,氣得交了將印,張耳也不客氣收了其將印。再后來項羽分封時,封了張耳未封陳余,這下陳余更生氣,對張耳從刎頸之交變成了你死我亡。陳余投 同樣對項羽分封不滿的齊,攻打張耳,張耳敗,歸漢。
劉邦本身人品,并不完美,為人傲慢,看不起人,不講禮節,好罵人,罵屬下和罵奴才一樣。文雅一些的人不愿為劉邦服務。比如以前有個文雅的雍齒,魏王魏豹都受不了罵,而離開劉邦。但是這些缺點呀掩蓋不了優點,豁達,仁義不亂殺人,富于遠見。能聽進勸誡。小毛病不斷大方向不錯。
項羽呢,文雅多了。對人很有禮貌,給足面子。戰場上是個勇士。但是打起仗來就屠城,坑卒,烹人,燒殺掠,盡失人心。小毛病沒有大方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