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訓家風家家都有。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范、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風建設是我國歷史上眾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
從古至今,顏之推《顏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書》、周怡《勉諭兒輩》、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閃爍著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歷史上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等,同樣展現著良好的家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訓至今為世人尊崇。
好的家風不僅對自己有利,對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漸影響著大眾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有些人的家規是有據可依的古法門規,有的是口口相傳的人生哲理。但每個家庭的家規家訓不論深淺都是我們的精神財富。世上有千千萬萬個家庭,也有千千萬萬種家風,可我家的家風卻很平凡,即不包含古法門規也不包括人生哲理,但卻教會我如何做人。
孝順
《弟子規》有言:“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樣的孝道在我的父母親身上體現地淋漓盡致。我的父母出生于六零年代,雖說沒有經歷太多的動亂,但也吃了不少苦。那個時候家里兄弟姐妹眾多,全家老小的生計時常是個問題。我父親的家剛好攤上了一對比較自私的老人,有好吃好喝的先是老兩口自己的,如果吃不完才會勻給孩子們一點。于是父親和其兄弟姐妹們并沒有一個相對理想的身高,我想這大概是營養不良所致。到了我剛上初中的時候,由于一些原因父親送我去祖父祖母家暫住幾天,我清晰地記得當時我需要一瓶墨水,父母沒在身邊,于是去找祖母,得到的回答只有一個,“錢我一分都沒有”。從小備受呵護的我生平頭一次感到委屈,強忍著淚水給父親打電話要他接我回家。從此以后,我不太愿意和祖父母打交道,每次看到別人家爺孫間的天倫之樂,都會有一絲羨慕。然而幾十年來,父母親依然盡他們所能地照顧他們,給他們更好的生活。祖父臥病在床那幾年,父親叔伯等輪流照顧,父親不在家的時候都是母親一個人照顧老人,其中艱辛可想而知。祖父離世后,祖母自己在老家生活,父母親每個月都會抽時間去探望,給她帶愛吃的,給她生活費。轉眼我已長大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慢慢地便理解了父母親心中的執念,有空便和他們一起回去看望老人,以孫女的身份給她零花錢,看到我祖母也會樂得合不攏嘴。從父母親的言行中,我學會了孝順和寬容。
父母即使不慈,也不應成為自己不盡孝的理由。因為父母給予生命并將自己撫育成人,這個恩德太大,做兒女的用任何方法都是無法回報的。父母身上可能會有缺點,作為兒女也應該感父母養育之恩而加以包容,不可以以此作為自己不孝的理由。人倫之道的關鍵是先盡自己一方的責任,而不以他人盡責與否作為我們是否盡責的前提條件。我們與人相處要記住一個原則,“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做對”,無論父母還是身邊所有的人,縱使他們用不對的態度對我,我依然要用對的態度去面對他們,不然我也是跟他一般見識了,根本沒有資格去說別人的錯。以怨報怨,結果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對立矛盾。我們要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樣才能上演人生一出又一出的好戲。
善良
與人為善方可與惡遠之。與惡遠之方能安寧順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因而決定了水的作用與價值,真善無敵。
從小耳濡目染了父母親的善良。親人朋友,街坊鄰居,無論誰有困難,他們都會盡己所能地給予幫助。遇到問路的陌生人,他們會耐心指路;遇到捐款活動,他們會貢獻力量;遇到環衛工人,他們會尊重其勞動成果等等。所有這些無一不在影響著我的成長和價值觀,從小我便學會了體諒別人的辛苦,尊重他人。現在我也在將這些優秀品質教給我的孩子們,孩子現在從不亂扔垃圾,出門有垃圾了會找到垃圾桶再扔;我點了外賣,孩子也從來不催外賣叔叔。因為我經常說我們少扔一點,環衛工人便能輕松一些。外賣叔叔給我們送東西已經很辛苦了,慢一點沒關系。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父親的教導永遠留存心中。
勤奮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中學時代,我經常跟著父親生活,父親每次給我做完好吃的飯菜,便會在飯桌上和我講人生道理和他的人生閱歷,我聽得不亦樂乎。是聽覺和味蕾雙重的“津津有味”,父親告誡我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勤奮讀書,積極進取。讀書不一定給我們帶來多大的財富,但一定能開闊我們的視野,豐盈我們的內心。讓我們一生免于狹隘,免于斤斤計較,免于空虛無助。“書中自有黃金屋”,父親對于我讀書學習上的支持自不必說,只記得大學畢業時候父親說過,“如果要讀研究生,即使砸鍋賣鐵也要供。”至今想起此話,內心仍然滿滿的感動。
勤奮進取,可以讓一個人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誠信
誠信是人類社會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規范,是社會存續發展的重要基石。把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之一,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紐帶。
講到誠信,便會立刻想起小時候的一件事。一次,我的父親和我的叔叔談事,父親答應晚上給叔叔送修車的工具。叔叔是開貨車的,第二天要出車,因為貨車出了一點小問題,便向父親借工具,不巧父親的另一個朋友還未將工具還回來,于是只能讓叔叔先回家。到了晚上,忽然狂風驟雨,在那個還沒有手機可用的年代,想跟叔叔聯系上只能到叔叔家去,我勸父親明天再去,但是他堅定地告訴我“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于是不顧大雨將工具送到。在父親身上,我看到了“誠信”這一難能可貴的品質,這種品質成了我與人交往的原則之一,并將伴隨我的一生。
家庭和睦
一個人能與家人和睦相處,保持家庭和睦,就是最大的成就。
周國平在《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中寫道:“一個人事業再輝煌,在社會上成就再大,如果不能與家人和睦相處,甚至完全沒有時間和家人相處,家則不能稱為家,這樣的人生就是有根本缺陷的。”
夫妻在家庭中是最重要的角色,既要尊敬老人又要照顧孩子,所以夫妻必須同心,共同進步,尊重對方的興趣愛好,相互忠誠,相互關心,善待對方的家人,少抱怨,少指責,多溝通,才能共同建立幸福家庭。
我的父親,雖然不懂浪漫,不茍言笑。但他卻習慣默默地替母親著想,關心她的冷暖安危。我的母親,雖然嘴上喜歡抱怨父親的不是,但在感受到他的關心時,總是不好意思地笑笑,內心開滿了花朵。一個家庭中,父母恩愛,孩子才會有正確健康的價值觀,婚姻觀。家庭和睦,溫暖有愛,我和妹妹從小自信,陽光。選擇婚姻時,不盲目,不拜金,只求“三觀合,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所謂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個人的快樂才最持久,而且做起工作來也會更順利。家是最溫暖的地方,因為那里有自己最愛的人,和最愛自己的人。重視家庭,并且愿意去創造和諧家庭的人,會活得更幸福。
我的父母用他們的言行在無形之中影響了我,我的言行又在無形中影響了孩子,孝順,善良,勤奮,誠信,家庭和睦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父母的生活點滴中形成了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最為直觀、最為基本、最為經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沿襲中,形成了我家的家風。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為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
好家風一代一代傳承,它讓我們在這個急速發展變化的新時代,保持著內心不變的溫暖;好家風一代一代傳承,它讓我們找到屬于自己真正的人生價值和做人的涵養。
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健康發展的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助力社會風尚進步發展,助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