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子是一家報社的工作人員,蝸居在帝都的一間半地下室里。由于家境一般,米子工作很努力。可是,個人再努力,也無法扭轉傳統紙媒日漸衰微的趨勢。這個月,由于廣告收入銳減,工資大幅減少,米子只領到了3000元。一開始,她失落得要死,捶胸頓足發誓要跳槽。不過,四周一打聽,由于她付出的工作比較多,竟然比其他同事工資要高。而其他同事,1000的,2000的,大有人在。奇怪,米子頓時覺得不那么難受了,甚至有點小小的優越感。
一
想起了另外一個故事。確切地說,是另外一個系列的四個小故事:
1、老王辛苦了一年,年終獎拿了1萬,左右一打聽,辦公室其他人年終獎卻只有1千。老王按捺不住心中狂喜,偷偷用手機打電話給老婆:親愛的,晚上別做飯了,年終獎發下來了,晚上咱們去你一直惦記著的那家西餐廳,好好慶祝一下!
2、老王辛苦了一年,年終獎拿了1萬,左右一打聽,辦公室其他人年終獎也是1萬,心頭不免掠過一絲失望。快下班的時候,老王給老婆發了條短信:晚上別做飯了,年終獎發下來了,晚上咱們去家門口的那家川菜館吃吧。
3、老王辛苦了一年,年終獎拿了1萬,左右一打聽,辦公室其他人年終獎都拿了1.2萬。老王心中郁悶,一整天都感覺像壓著一塊石頭,悶悶不樂的。下班到家,見老婆正在做飯,嘟嘟囔囔地發了一通牢騷,老婆好說歹說勸了半天,老王才想開了些,哎,聊勝于無吧。把正在玩電腦的兒子叫過來,摸給他一百塊:去,到門口川菜館買兩個菜回來,晚飯咱們加兩個菜。
4、老王辛苦了一年,年終獎拿了1萬,左右一打聽,辦公室其他人年終獎都拿了5萬。老王一聽,肺都要氣炸了,立馬沖到經理室,理論了半天,無果。老王強忍著怒氣,在辦公室憋了一整天。回到家,一聲不吭地生悶氣,瞥見兒子在玩電腦,突然大發雷霆:你個沒出息的東西,馬上要考試了,還不趕緊去看書,再讓我看到你玩電腦,老子打爛你的屁股!
同樣數目的年終獎,在不同的環境下卻給人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感受。這源于一種對比心理。
二
還有一句話,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篇,是孔老夫子說滴。我們今天對這句話的理解,其實與孔老夫子最初的意思是有出入的。原文是“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反應了老夫子的反戰思想,主張采用仁、義、禮、樂的方式解決問題,使國和民安。
到了朱熹那里,更進一步被解釋為:“均,謂各得其分。”其實,那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平均。各得其分就意味著個人需求的滿足。重點其實是在后半句:患不均。而到了近現代,這句話常常被用,有時甚至成了大鍋飯的合理借口,在較長時間內壓抑了人們的創造力和生產力。
不過,同樣的,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狀態。
三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人的總目標是追求“優越性”,是要擺脫自卑感以求得到優越感。他把人的整個生命動機作用完全歸結為擺脫自卑感的補償作用。他認為優越感就是想盡辦法追求權力,企圖凌駕于他人之上的愿望。
這是一種自我補償的心理,以緩解由于自卑、失落等情緒帶來的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失調。如果說,我們在比較中自尋煩惱,那么也在比較中自我安慰,這優越感便是人們自我安慰的良藥。
物質尚可評判,結果昭然,比無可比,那么,人類在物質處于落后的情況下,更加傾向于通過精神層面尋找自我安慰的優越感。就像阿Q,與人打架,輸的時候對自己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心里充滿了優越感,如果優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個“能夠自輕自賤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滿意足了。后來又以自己是革命黨來尋求優越感。若不是趕上那個動亂的年代,阿Q在現代社會會比許多人都活得好吧。一句話:心態最重要!
四
其實,我們的社會之所以很容易滋生失落感,同時也很容易滋生優越感,是和社會結構有很大關系的。
我們的社會結構是金字塔式的,每一個階層的人,從上往下幾何增加。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只要努力往上走一步,就可以將許多人甩在身后。就好像高考的時候,一分之差有可能身過千軍萬馬。所以,我們都在拼命往上爬,希望站到那個更高一層的地方,俯瞰下面,人頭攢動,抬頭閉眼,愜意爽快。
而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處在一種高層次的平均狀態下,社會結構是紡錘形,兩端極其富有的人和極其貧窮的人都很少。大多數人生活穩定,心態平和。所以,他們相對較少地追求優越感和比較。
很多人的快樂,在很多時候,并不在于自己有多好,而在于比別人好多少。很多的人痛苦,在很多時候,并不在于自己有多不幸,而在于比別人更加不幸。在我們的珍貴社會資源還無法滿足大多數人需求的時候,也許,我們需要這樣的自我補償機制,需要自我建構的優越感,從而支撐自己的精神。所以,有些時候,優越感真的可以當飯吃。只是但愿,這種暫時的代替不要太久,太久也會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