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論文‖綜合視角下大學生的抑郁成因治療及啟示

? 綜合視角下大學生的抑郁成因治療及啟示

【摘要】“核心自我評價”與“領悟社會支持”都可對大學生的抑郁起中介作用,兩者的切入角度不同在于前者側重自我認知理論,后者則側重素質—壓力理論。兩者都從各自角度入手通過實驗數據,證明了各自論點,并推動了其領域與抑郁相關的應用心理學發展,但抑郁癥是內外部因素的綜合及循環影響的結果,處于青少年晚期向成人早期的過渡階段的大學生,作為抑郁的主體,只有明確地知其自我抑郁的原因及相應的治療,才能提高自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

【關鍵詞】核心自我評價? 領悟社會支持? 綜合視角? 解釋風格治療法? 健康傳播理論

【導語】抑郁又稱抑郁障礙,是指個體在生物、心理、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產生的一種以抑郁心境自我體驗為中心的臨床癥狀態。它會導致個體心境低落,自卑抑郁,孤獨焦慮,甚至悲觀厭世,嚴重時便會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企圖自殺的行為。大學生處于青少年的晚期,其心智、能力處于發展完善的階段,在面對學習、就業、戀愛人際關系等方面,如果沒有很好的受挫能力或者抗壓能力,便很容易出現抑郁問題。目前,抑郁癥是世界第四大疾病,但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第二大疾病,因此對于抑郁對當代大學生的困擾不容小覷,深入探析當代大學生的抑郁原因及治療方法是當務之急。本文主要運用客觀全面的綜合視角,對最新心理學領域針對抑郁提出來的“核心自我評價法”、“社會領悟支持法”進行對比解讀,并從中分析抑郁的真正原因、治療方法及生活啟示。

一、抑郁的原因:抑郁心境與負性思維的雙重性及循環性

對于抑郁的原因,學術界持不同理論。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是認知理論、素質—壓力理論、歸因方式理論等。抑郁認知理論的依據之一在于遺傳,即某些個體在出生時,便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天生的負性思維導致后天的抑郁心境。在《核心自我評價對大學生的抑郁影響:應對方式和人際關系的困擾的鏈接中介作用》一文中,論者所持的“核心自我評價”觀點便與認知理論相吻合。“素質—壓力”理論則側重于外部環境的刺激,其依據在于具有社會屬性的個體在長期面臨巨大壓力難堪處境時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抑郁情緒,從而使抑郁心境導致負性思維,最新研究報告《壓力對大學生的影響機制:領悟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中“領悟社會支持”便從這樣的角度對抑郁做出了闡述。那么到底是抑郁心境導致負性思維,還是負性思維導致抑郁心境呢?

負性體驗與負性思維、抑郁心境三者之間存在密切的循環關系。正如在《社會心理學》一書中第三章所提及的,我們的心境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們遇到正性事件,我們就會感到快樂時,那么我們的思維就會處于積極狀態,我們看見的和回應的行為也會非常積極,反之則不然。著名心理學研究者萊文森及其同事便認為,我們的歸因和期望會由一種負性體驗引發惡性循環,并由負性體驗催生處一種極大地改變人們思維和行為方式的抑郁心境,抑郁心境又進一步激發之后的負性體驗、自責、和負性思維。具體過程如下:

通過比較探析上述兩篇論文,前者側重應對方式和人際關系困擾在核心自我評價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后者側重領悟社會支持、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會在壓力與大學生抑郁之間起中介作用。兩者之間的一個最大不同在于出發點的不同,一個是在“核心自我評價”的基礎上,一個是在“壓力”實施下“領悟社會支持”下。“核心自我評價”是個體對自我能力和價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評價和估計, 是個體對自身最廣泛和一般的認知。“領悟社會支持” 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時對被支持、被理解的一種情感體驗, 以及對被尊重的滿意程度。顯然,前者從內部(核心自我評價)部探析了影響大學生抑郁原因及應對方式的變化,后者則從外部(領悟社會支持)。那么抑郁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是內外部因素的綜合及循環影響。在抑郁癥的分類歷史上,抑郁癥最早被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兩大類,但內因性抑郁可以由外部刺激誘發,外因性抑郁也可以引起抑郁有內因性(生理學方面)的癥狀,早期的抑郁癥分類過于簡單化。因此后期抑郁癥便拓展出“原發性抑郁癥”和“繼發性抑郁癥”等各種各樣的精細分類。就整體而言,這些精細的分類也逃脫不出內外部的原因,它們存在一定交集。正如上述的思維導圖一樣,抑郁心境與負性思維相互影響,它們之間具有雙重性和循環性,所以對于大學生抑郁的因素來說,可包括外部因素:家庭環境、人際關系、社會壓力等,內部因素:個體人格因素,個人認知因素等等。

二、抑郁的治療:自我認知的改變及社會影響的結合

抑郁是消極體驗、消極模式思維和自我挫敗行為所形成的惡性循環結果,在任何一個環節打破這種惡性循環都能有利于治療。從內部來看,我們可以轉變自我認知,即作為抑郁的主體,我們要明確認識到個人抑郁的原因,并轉變自己的認知,去積極配合治療,其次還要克服害怕嘗試的心理,不少抑郁癥患者會過度地自我意識及過度地擔心他人的想法,類似于害羞、焦慮等癥狀,把情境過分個人化,甚至懷疑我們在社會情境中的能力,失去自信。這時我們需要對我們的“核心自我評價”做出一個基本的估評,不合理的認知會導致消極行為,合理的認知會影響積極行為,所以我們要對自我能力和價值做出一個中肯的估評。能力的缺失雖可由外界引起,但是否擁有這種能力,可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也即擁有相信自己的意識,并用這種意識指導我們勇于嘗試。

在吹毛求疵的朋友和家人的指責中,抑郁者會相信自己不具備良好的社交技能。對于這些人,我們可以通過“解釋風格治療法”,幫助抑郁者轉變對于自己和未來的消極信念。解釋風格又稱歸因風格,是指個體在長期的歸因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歸因傾向。具體來說,是指個體對事件發生的原因習慣上傾向于作怎樣的解釋,具有個性的特點,通過個體對多個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判斷來評定。我們可以使其歸因風格產生變化,傾向于積極,并通過對成功做內在歸因維持,這樣的方式有利于抑郁者改變負性思維,擁有積極的認知方式與行為。

治療是一種社會交往的過程,社會心理學專家認為,我們可以將社會心理學的原則整合到現有的治療技術中去。從外部來看, 我們可以打破消極體驗這一循環環節,如通過外部環境或外顯行為引發內在改變。而上文所提到的“領悟社會支持”便是從外部社會影響來改變自我。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52年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其內容為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之間存在交互作用會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此外,班杜拉還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復雜行為主要是后天習得的。生理因素的影響和后天經驗的影響在決定行為上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如果我們將健康傳播的四層次論運用到治療中,那么對于大學生抑郁的癥狀具有良好的治愈作用。健康傳播屬于傳播學的分支,Jackson于1992年首先提出了這一概念。健康傳播主要包括自我個體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四個層次。因此對于大學生的抑郁,我們可以通過接受和消化健康信息、與人們建立相互關系和溝通交流、獲取社會組織的幫助,利用網絡傳播培養健康信念、擴大個體受眾范圍等方式治療。

三、抑郁與生活:負性事件與正性事件的雙重性

負性事件是指對人產生消極影響的事件,正性事件則反之。近年來, 研究者開始關注生活事件對抑郁的影響。胡朋利、張仲明等發現生活事件和心理一致感對大學生抑郁水平有預測作用, 心理一致感可以緩沖生活事件所導致的抑郁情緒的不良影響。楊會芹、劉暉、李瑗研究得出生活事件對抑郁的直接影響作用不顯著, 可經由自尊和歸因方式為中介影響抑郁的發生。最新心理學研究則明確表明個體所經歷的負性生活事件的數量以及事件的嚴重性是導致抑郁的重要影響因素? , 即個體經歷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多, 越容易激活其消極的自我認知, 出現抑郁的可能性越大。因為負性事件容易使人產生挫折感,個體的抗挫折能力如果很薄弱,則很容易導致抑郁。

抑郁與生活質量成反相關,抑郁檢出率越高,生活質量越差,抑郁檢出率越低,生活質量越高。作為大學生,我們雖然處于青少年晚期向成人早期的過渡階段, 面臨著學業、人際關系、就業等諸多變化和挑戰,許多的負性事件看似在潛集,但我們也要看到負性事件與正性事件的雙重性,即負性事件和正性事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對于大學生抑郁者,要明確自我抑郁的原因,并從原因入手找到自我治療的最佳方法,必要之余,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應用社會心理學,通過對現實社會問題的解釋,借助社會的力量,發揮其對社會的干預功能,以改善和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結語】近年來,抑郁在大學生中呈現增長的趨勢, 其發展現狀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抑郁是多方面的,整體而言我們要從內外部入手,調整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或“領悟社會支持”,改變他們的認識或給予他們社會中的支持理解等,從而使抑郁癥患者以積極的應對方式處理負性事件,提高自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雷希.王敬群.張苑.葉寶娟.劉翠翠.核心自我評價對大學生的抑郁影響:應對方式和人際關系的困擾的鏈接中介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J].2018,26(4)808-810

【2】沈友田.胡笑羽.葉寶娟.壓力對大學生的影響機制:領悟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心理學探新,[J].2018,38(3),267-272

【3】曾藝.大學生抑郁問題的健康傳播理論與對策探析,中國健康教育,[J].2016,32(6),567-570

【4】和紅.羅月.北京高校大學生抑郁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現代預防醫學.[J].2015,42(7):1261-1299

【5】張文悅.郭天蔚.郭卓.大學生的抑郁狀態及生存質量.與人格特質的關系.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J] .2015, 29(8): 635-640

【6】方鴻志.崔汶.范會勇.抗挫事件、抗挫能力與大學生抑郁的關系,中國健康心理雜志,[J].2017,25(7):1089-1092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