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都會記得,在我們肩上的雙手,風起的時候,有多么溫熱;永遠我們都會記得,伴我們成長的的背影用您的歲月換我們成長的快樂。
考完了四六級,一定記得給家中的父親打個電話,今天,就是父親節了。
今天想和你們分享兩則故事,故事①來自一次火車旅行,故事②來自我的親老爸。
最近網絡上有一段視頻,制作者特意選在父親節前夕,對幾位受訪者做了隨機采訪,“上一次和父親通電話是什么時候?”“你有沒有和父親說過我愛您呢?”
也許,對父愛的認識,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父愛的形式有很多種,有的父親深沉內斂,總是用行動默默地支持孩子;有的父親則善于言辭,對孩子的愛熱烈而奔放。
愛,可以無聲,但不能沉默!視頻中的幾位受訪者年齡、性格、職業都不相同,但當主持人要求他們現場連線父親,對父親說“我愛你”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拒絕。
也許是因為傳統文化的因素,我們會過于含蓄和內斂,我們好像從來不會這樣直接的表達自己對父親,對親人的愛。
其實父親也需要我們的陪伴。
我對父子關系的重新認識是因為一次火車旅行。
一位上年紀的老人坐在我的對面,沒有帶任何的行李,甚至是一個背包。
可能是第一次坐火車出行,我從他的眼神里竟解讀出了一絲恐慌,火車的目的地是北京,我猜測他大概是從老家來找兒子或女兒的。
馬上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我自帶了一些食品,填飽了肚子后小睡了一會兒。等再抬頭時,那位老爺子剛好從別處回來,一身香煙的味道。我對此并不反感。
這時乘務員推著食品車走過來,我看到他的手往口袋里掏著,大概是要買點東西吃吧。“給我兩根香腸、一瓶水”“一共12”一位男子先開口了。我看到老爺子的手又伸了出來,轉身回到座位上,應該是覺得東西太貴,火車上的東西確實會貴一些,所以每次我都會帶好食物和水。
火車就這樣一會向前開著,我們鄰座幾位旅客不時的閑聊著,我看了一眼他,認真的聽著,似懂非懂的樣子。過了半個多小時,火車終于到站了。
這時,他的手機響了,他的眼神忽然明亮起來。是他的兒子,我沒猜錯。
他的嘴角也揚起了一絲微笑,神態輕松了不少。我們開始往外走,他并沒有起身,像是在等他的兒子。
這時我看到站臺上的一位中年男子,手里拿著一個煎餅,一瓶礦泉書和一杯粥,走到了我們車廂外面,手里拿著站臺票又找到了他的位置,輕輕的敲敲玻璃,老爺子滿臉的笑容。
走出站臺,我仔細看了他的兒子,是個事業小有成就的男子,拿著食物滿臉幸福在等著老父親。
年少時,父親是一座山,給我們遮風避雨的力量;長大時,父親是一個肩膀,讓我們脆弱時擁有依靠;可是我們常常會忽略,原來他們也需要我們的陪伴和呵護。
等有一天,我們也漸漸成熟甚至老去時,才發現父親也許已經變成了一個背影,離我們漸行漸遠。
當父親漸漸老去,他們就再也不是那個不茍言笑的父親了,若不是親眼見到這一幕,我怎么也不會想到,父親也會像個小孩子一樣,對我們有那么深的依賴和期盼。
這一幕不襟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
小時候在我的眼里,總覺得父親很嚴厲,卻又無所不能,電工、水工、修理工,只要是家里的電器壞了,父親總能在十分鐘讓它們恢復原狀,小時候父親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大英雄。
慢慢長大后,上了中學,會覺得父親并不是那樣無所不能,不過是比我多走了幾步路,多吃了幾斗鹽,高中階段,學習課程緊張,回家的次數少,能交流的機會也少,只記得父親與我說過的最多的話:“生活費還夠用嗎?不要委屈了自己”。那時候會覺得父親是個很木訥的人,不知道如何關心人,仿佛父愛就是給我足夠多的生活費、能讓我豐衣足食即可。
再后來上了大學,一個人到異地求學。我對父親重新有了認識,記得有一次期末考試,跟家里通電話,電話是打給老媽的,本以為老爸沒在家,剛剛要掛斷電話,老媽說:“跟你爸說兩句話吧,在旁邊兒吃醋了”
后來電話轉接到父親手里,我們說了很久,具體內容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那次交談很開心,我聽出了他對我上大學以來的變化的鼓勵,和我即將要踏上回家行程的期待。
第一次,那樣鮮明、真摯的感受到了父愛,老爸竟會因為我的電話而吃醋。
一直認為他是一個不拘小節,心思粗獷的人。事實證明我錯了,父愛只是更加內斂和深沉,但從不會缺席。
其實他們真的很需要我們,學習再苦再累,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
愛,可以無聲,但不能沉默啊。哪怕是一個電話、一句問候,也會讓他們的一整天都陽光明媚。
今天就父親節了,你想好怎樣和父親告白了嗎?
作者:北緯38渡
一個在人情冷暖中擺渡的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