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幾個女性朋友喝茶聊天,在談到家庭的時候,大家都離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孩子。幾個好友相聚,有單身的,有已婚的,有打算要二胎的,但是提到了生孩子,大家不約而同的的想法都是“害怕”。大家對于孩子的概念完全脫離不開那一次生產,無論是怎樣的疼痛,不管經歷與否,相同的想法會讓女性對生孩子都有一種相似的恐懼。
為什么現在的女孩子都害怕生孩子?甚至是恐懼。很多年前的姑娘對生孩子避而不談,不要說婚姻是否順利,即使雙方幸福美滿,仍然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對生育產生了排斥。年輕媽媽自然了解寶寶出生時的種種磨難,從備孕、懷孕、產檢、臨盆、夜奶、產后恢復,一切的一切好像吧自己架在了一條高速公路上剎不住車,再碰到一些不給力的豬隊友,生孩子簡直是畢生讓人后悔的一件事。年輕的女性就更無法接受了,已經從親人朋友那聽到了太多的不幸,自己都還是個寶寶,卻還要操著另一個人的心,不要不要,還是不要的好。
從社會發展上來看,現在的信息普及程度已經遠遠大于以前,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在生育過程中的科學知識,也了解到了可能的風險。生育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來說,一直都是對生命有著威脅的一項活動。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生育技術大大降低了死亡風險,但對于很多人,這仍然是生命中少有的一次劫難。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自然會產生對生孩子的抵觸心理。
從經濟學上來講,很多人不是害怕生孩子,而是害怕養孩子。在經濟水平低的群體中往往更傾向于生育,既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作祟,同時在一些特別不發達的地區,也沒有避孕的條件。而當財富水平達到一定程度,養孩子已經不是一種負擔的時候,人們就要從生孩子這件事中權衡一下“機會成本”了。“機會成本”這個經濟學上的名字也同樣適合與社會學,它是指在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中,被放棄的價值最高的選擇。
舉例來說,現代女性相對比較獨立,很多大城市的姑娘,掙得不少,有房有車,即使一個人生活也豐富多彩。而一旦生了孩子就要面臨升職受限,待遇降低等不公的待遇。明明承受了苦難,卻為什么生活質量卻下降了?當這個問題在腦子里徘徊的時候,就要開始猶豫是否有要一個孩子的必要了。承受著生產的痛苦,失去了獨立自由,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成長的價值觀相悖。
還有就是,生孩子這件事不被社會整體所理解。注意這里所說的事社會整體,也可能會有一些人能夠理解其中的不幸,但是更多的人意識中是:“別人不是都生了嘛?憑什么到你這就唯唯諾諾”。對于這種想法的男性只能是一巴掌Pia飛,只有女性之間的聊天中,才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是不是真的可以接受不要孩子。
看過一個紀錄片叫《生門》,在某一集中描述了一個本省患有嚴重先天疾病的年輕姑娘,不顧醫生的勸阻非要給家里生一個孩子,最后孩子保住了,她自己沒有幸存。希望越來越多女性認識到生育的風險,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理解女性生育時的處境。
說了這么多,你明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