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在一個封閉空間里放了一只老鼠和一塊奶酪,但是老鼠和奶酪中間隔了一個電網。老鼠第一次發現這塊奶酪,想要過去吃的時候,被電網電到了。從此之后老鼠即便餓得頭昏眼花,它都不再靠近電網一步。
科學家又做了一個實驗:這一次,他們在這個電網的另一側放的不是奶酪,而是這只老鼠的小寶寶。結果這只老鼠試了無數次,也被電擊退很多次,它仍拼盡全力,始終沒有放棄越過這個電網去救鼠寶寶。
這個實驗完美地詮釋了什么是無私的愛。動物界尚且如此,更何況高智商、高情商的人類!
2.
愛是一切的答案
這個故事同時也自然地詮釋了為什么麥克?羅區格西老師教導我們,依據古老金剛智慧種子法則,種子要種在別人身上。
種子法則是指,你想擁有什么,就先去種下那樣的種子。種子每一天都在呈倍數增加,最后種子一定會開花。這里的開花的含義是,種下的種子,果實最后一定會回到你身上。
麥克?羅區格西,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西藏古老智慧22年,成為第一位得到格西學位(佛學博士)的美國人。1981年在他的上師鼓勵下開始經商,運用《金剛經》的智慧,將一家欠款5萬美元的小公司,經營成年銷售額2.5億美元的國際一流鉆石公司(安鼎),連續15年銷售額成倍翻一翻,被譽為是紐約歷史上成長最快、最成功的企業之一。2009年,這家公司被股神沃倫?巴菲特收購。
如果種子是種在自己身上,種種子的目的僅僅是為自己的時候,我們其實并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竭盡全力,我們內心有很多恐懼和擔憂。這份恐懼限制了我們的很多潛能,讓我們不容易接收到宇宙給我們的靈感,我們因此也很難輕易豐盛。
相反,如果種子是種在他人身上,種種子的目的是為了愛的時候,我們想要讓他人更好的動力會變得無比強大。這份愛賦予你我超凡的勇氣和無畏的決心,因此會激發我們的潛能,尋找各種的可能性去幫助別人達成他的目標和夢想。這份愛讓我們跨越很多艱難的阻礙,最終達到夢想的彼岸。
這些發自初心充滿愛心的付出在我們的心里會種下很多好的種子,這些種子慢慢長大,有一天會開花結果回報給這個世界。花開時,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們自己的夢想也得以實現。
3.
世界相互依存
初學種子法則的人會想問,道理是這樣,但一定要依照這個順序嗎?為什么不能先種自己想要的種子,實現自己的夢想再幫別人呢?
因為這個世界是相互依存的。比如你埋下幾顆蘋果樹種子,蘋果能自己長出來嗎?不是的,蘋果樹能健康長大需要肥沃的土壤,需要適時的澆水,需要一定的陽光和空氣。
從古到今,我們都被教導要多行善和多助人,整個家族以及子孫后代就有福報。但我們沒有清楚地了解這個原理到底是怎么運作的。中國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談論過萬物的對立性與統一性、相對性與絕對性的關系,是宣示永恒、普遍的宇宙法則,始終不離循環往復的因果律。他闡述了世間萬事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有與無,彼此互為因果,相生互變。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
其實,在圣人的詞典里面,并沒有你我他或者你們我們他們之分。因為圣人們很早就了解到整個世界是一體的,所有的人、事、物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生相滅。比如說我們熟悉的蝴蝶效應,“一只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后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科學家后來也證實了這個觀點。
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 是連鎖效應的其中一種,其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4.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生命的整體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樣東西都依賴于另一樣東西才能生存,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態度。我們每個人雖然是獨立的個體,但我們的思想、言行對其他人都有很大影響和作用。
格西老師講過他自己的種子故事。格西老師在美國有個很富裕的商人朋友,朋友為人比較吝嗇,在賺很多錢的同時也種下了一些吝嗇的種子。格西老師想要朋友以后事業發展更好,而不是等這些壞種子持續長大爆掉,決定幫助朋友種下慷慨的種子。
格西老師請朋友去一家餐廳吃飯,吃完飯后老師把信用卡給服務生去刷餐費,然后掏出100美金給朋友,說:“我去洗手間,等會服務生過來麻煩你把錢給他當小費”。他的朋友愣了,“給這么多錢的小費?” 老師說是的,然后起身走到角落里偷偷觀察。
等服務生刷完卡過來時,商人朋友把100美金小費給了服務生。這個服務生激動得跳起來,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收到這么大數額的一筆小費,畢竟這頓飯都不需要這么多錢。服務生上前興奮地擁抱了商人朋友,充滿感激地對他說了很多次謝謝。商人朋友看到這個年輕的男孩臉上幸福的笑容,自己的心也被融化了。格西老師這時走過來,裝作沒事發生一樣跟朋友寒暄。朋友很開心地告訴他:“小費給服務生了,他很高興”。
從那之后,商人朋友每次出去用餐或者接受服務的時候,都自動地給出比他人預期的要高出很多的小費,看著那些人驚喜的表情,他享受著給予的快樂。商人朋友慢慢地將慷慨養成了一種習慣,生意也越做越大。與此同時,格西老師種的助人的種子,財富的種子和慷慨的種子也在滿世界開花。。。
所以說,這個世界上隨著科技發達,國與國,人與人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越來預深。我們都不是孤立地生活著,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小時空里,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所謂“助人即助己”。愿我們源源不斷的愛不斷推進世界的發展進步。
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起多大作用。
—— 愛因斯坦
5.
吸引力法則
你有沒有看過《秘密》這本書或電影?其實種子法則一方面也印證了《秘密》里講的吸引力法則。當我們的出發心只是想著自己,比如自己想要更完美的關系,更多的金錢,更健康的身體等等,我們發射出來的頻率其實是匱乏的。而當我們一心想要為別人付出的時候,我們向宇宙發出來的頻率是我們是豐盛的,我們可以創造很多很多的價值分享出去。
吸引力法則說的是,同頻會共振,共振會相吸。所以當我們僅僅關注在自己缺失的方面不停地想要得到更多,從而發散出匱乏情緒的時候,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會吸引到更多匱乏。而當我們不斷付出和給予,從而發射出豐盛的頻率的時候,我們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豐盛到我們生命當中。
有意識地覺察是改變的開始
如果過去你比較習慣關注自己,現在是時機改變自己以前的看法和固定模式,嘗試將關注的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別人身上。這需要有意識地覺察和訓練。冥想是工具之一。當有些事情超越了我們的舒適區時,請帶著愛和勇氣,擴展自己,有意識地做出和過去相反的行為,讓理想的目標被吸引到我們身邊。
話說回來,我們通常認為舒適區外面一定是很不舒適。但當我去覺察這句話的真實性,并且用拜倫?凱蒂《一念之轉 四句話改變你的人生》四句話檢驗,“這一定是真的嗎?” 我覺得是不一定的。“舒適區”只是一個字面的定義。有沒有可能從原來的舒適區來到了一個更高層次的新的舒適區呢?有的。
比如,原本我覺得鍛煉身體是件很辛苦和不舒適的事,基本都不運動。前段時間我意識到調養身體非常重要,決定做一些和過去不一樣的行動,于是每周去幾次健身房鍛煉身體。堅持了一段時間發現,除了運動本身就很有趣之外,我的食欲增強了,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好了,會更加享受現在的狀態,而不是愿意回到從前所謂的“舒適區”里。
最后回顧一下,這些種在別人身上的好種子是如何被印到我們意識里的呢?
它是透過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想和情緒印在我們意識中,就像一個攝像機一樣,存在我們的意識里。所以如果你想得到什么,你就先給出去,從思想、言語和行為三個方面,種下讓他人和世界更善更好的種子。種子開花時,我們自己的生命也會更豐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