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是作者約翰·米勒(美),本書提出的核心內容是個人責任意識是解決問題背后問題的方法。書中的重點精華內容摘錄如下:
1、e.g.“石邸”餐廳服務員雅各布在看到客人仍在等待點單時,主動停下來詢問提供服務,在餐廳不出售健怡可樂時,主動請自己的經理外出買回可樂,滿足客人的需求,獲得客人多給的小費和晉升的機會;
? ? ? ? 借由提出更好的問題,立刻做出更好的選擇。
? ? ? ? 個人責任感的不同,造就了個人事業的差異。
2、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做出選擇,不但有責任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而且要為做出的選擇負責。任何人永遠都有選擇的余地。永遠!即使決定選擇“不”,也算是一種選擇。
? ? ? ? 請做更好的選擇吧!
3、提升個人責任的工具——QBQ(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指導原則之一:答案就在問題之中,即提出更好的問題。提出好的問題,就會獲得更好的答案,從而得到更佳的結果。
4、分辨好問題的三項指導原則:
(1)以“什么”或“該如何”這兩個詞來發問,而不是用“為什么”、“什么時候”或“誰”;
? ? ? ? 遇到困難時,不要以“為什么”發問。以“為什么”提出的問題,帶有“我是小媳婦”的語氣和心態,讓人一聽就把你歸類為典型的可憐蟲。
(2)在所有問題中包含“我”字在內,而不是只包含“他”、“他們”、“我們”、“你”或“你們”;
(3)把問題的中心詞放在動詞上,也就是放在行動上。
? ? ? ? 我能做什么?
5、承受壓力是一種選擇,不同的人對相同的狀況會做出不同回應。
6、e.g.史黛西河父親駕駛塞納單引擎飛機飛行時,意外遭遇引擎熄火。面對這些,父親用平靜、讓人放心的口吻說:“親愛的,引擎不動了。看來我得用不同的方式開這架飛機了。”他為了重新發動引擎,駕駛飛機向下墜落,不斷敲擊機艙中的引擎點火開關,嘗試多次后成功,帶女兒安全著陸。
? ? ? ? 所以相對“我怎么會碰到這么倒霉的事?”這個錯問題,提出的正確問題應該是“我該如何應對這樣的狀況?”
7、拖延是嚴重的問題,讓我們在事情還不嚴重時,就把它處理掉吧。
8、創造應該是在框架內獲得成功。
? ? ? ? 每個組織的制度都不可能完美,資源也有限,但花太多時間思考應該擁有哪些條件,卻是造成拖延的另一個原因。在現有資源和條件下努力獲得的成功,反而更能實現最初制定的愿望與目標。
9、老生常談的舊東西才是好東西。
10、責怪對解決問題于事無補,反而會制造恐懼、摧毀創造力,在人與人之間筑起高墻。
11、無能的水手責怪風向/無能的工匠責怪工具不好/無能的教練責怪球員差
? ? ? ? 有責任的人責怪誰呢?誰都不怪,包括自己在內。
12、我們全都在同一個團隊里,如果我們爭吵、抱怨、推脫、對抗,只會內耗組織的生命力。
13、如果你想贏,就要擊敗三個人:你的對手、你自己以及裁判。
? ? ? ? 無論我們試圖成就什么,總有某些障礙等待克服,而且往往是無法掌控的障礙。別把注意力集中在障礙上,讓我們努力充實自己,如此,不論裁判多不公平,我們依舊能成功。如果你想贏,就別抱怨那些無法掌控的事。不斷修煉自己的內功,讓自己厲害到足以擊敗生命中的裁判。
14、“個人負責的精神”可以改變世界的方法就是:每次都做出一個最好的選擇。
15、主人翁精神就是:承諾用自己的智力、心力和勞力解決問題,而且絕不再爭功諉過。
16、團隊精神的基石就是:欣賞團隊中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與優點。
17、個人責任的意義是:每個人要為自己的思想、行為及其產生的后果承擔責任。
? ? ? ? 你無法改變他人,也往往無法控制環境與結局,我們整整能夠掌控的,唯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
? ? ? ? 個人責任意味著從“我”做起!
18、面對現狀,我只能改變我自己。
19、我不再試圖改變別人,能改變的只有我自己。
20、從自身做起,言行一致、心口合一。
21、個人責任的重點不是期盼他人首先改變,或是改變他人,而是首先改變自己,繼而改變現狀。
? ? ? ? 不要用對“我們”的指責來掩蓋個人責任。
22、做榜樣是你我的責任。
23、QBQ的終極目標就是“行動”!
? ? ? ? 時間個人責任的方法是:先提煉自己的想法,接著問比較好的問題,最后付諸行動。
24、采取行動也許有些風險,但“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風險!
? ? ? ? 即使行動導致錯誤,卻也帶來了學習與成長。不行動則是停止與萎縮。
? ? ? ? 行動的結果是解決。不行動充其量是維持現狀,并讓我們一直活在過去。
? ? ? ? 行動需要勇氣,不行動往往表示恐懼。
? ? ? ? 行動建立信心,不行動助長懷疑。
25、領導就是:時刻在提煉自己的想法,以承擔個人責任為己任,不斷做出具有積極意義的選擇并付諸行動的人。
26、謙遜是領導的基石。
27、領導并不是問題的解決者,而是問題的給予者。
? ? ? ? QBQ并不是縱容別人一肩扛起別人的義務與責任,更不是單靠自己的力量,為別人代勞。不是服務他人,而是“不服務”任何人。
28、“重復”是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