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用商業的邏輯,做出正確的選擇?
親戚的小孩高中快畢業,學畫畫和音樂。兩者之間如何做出選擇呢?
“邊際時間成本”的概念:比如生產iPhone,生產每一部,邊際成本是為零的。這種是產品。與之相對的,是服務。比如理發師,邊際交付時間很高,給你理發就不能給別人理發。
邊際交付時間越大就越是服務業,越小就越是產品。
邊際交付時間越大就越是服務業,越小就越是產品。
在中國的鋼琴家,耳熟能詳的只有,朗朗和李云迪,因為音樂是產品。每次交付后,使用的方式,邊際成本極低。每個人都能享受最好的。但是,繪畫,是一個服務業。音樂是頭部市場,畫畫是分散市場。做產品,成功者壟斷。做服務,是分散市場。
在公司里如何選擇崗位?
每家公司的核心價值是什么?要做公司的核心價值部分,是最好的。
比如保潔公司,要去保潔公司的話,應該做什么?
A產品部門,研發洗發水
B營銷部門,廣告和活動
C渠道部門,把洗發水放到全國各地
最核心的部門是B營銷,去建立認知,做市場。
微軟呢?產品、營銷和渠道,最核心的部門是工程師部門,是產品部門,技術人員應該選擇微軟。
背后的行業規律:
1、人無我有,你做不出來,我能做出來,創造型企業,越是前端的公司越棒。
2、人有我優,大家都可以開互聯網公司,但是我做的最好,用戶體驗最好。大家都不錯,比如買電視機的時候,很小的時候9寸的黑白電視機,就是神一樣的東西,后來變成32寸還是彩色。60寸是極限了,開始有些廠商開始研究如何在墻上投影了。這個行業基本到了工程技術的瓶頸期,你只能伴隨它進入穩穩的時期。
3、人優我廉,拼價格的時候,這個行業已經走到頭了,價格最低是即使轉型時。
4、人廉我轉。已經不能再打價格戰了,必須轉行。
因此我會選A企業。
關于人生選擇,背后都是商業邏輯,通過對人與人交易的理解,做出聰明的決策。
1999年加入微軟。2003離開微軟。一共十四年。
人生的三次重大決定
1、加入微軟,早上9:30背英文簡歷,面試了7個小時之久,最后一個人唐駿面試后,會當時告訴我,恭喜我可以加入微軟。待遇會比近微軟之前還要低,劉潤老師猶豫了很久。還是加入了。微軟是核心企業,不給錢也要去。他是行業中的關鍵機構。
2、7年的時間后,從技術部門到了市場營銷部門。
3、2013年,移動互聯網了,離開微軟,進入咨詢行業。因為老師意識到咨詢行業會大變,積累知識庫和雇傭聰明的小朋友已經玩不轉了。必須要有自己深刻的洞察,咨詢行業回到了以人為本的手藝活了。于是放棄了微軟,自己做咨詢公司。
用商業看行業,用行業看企業,用企業看個人。
人天然會把錢存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人天然是損失厭惡的。人很多時候做選擇是使用自己的直覺的。但是精英們就會打破這種直覺,用知識指導自己的行動。
你的老板究竟比你強在哪里?
答案:“戰略”
因為選在了正確的方向、打法、商業模式,所以比你成功。
培養自己的戰略能力
很多人對別人成功特別關注,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幸存者偏見,學習別人是如何成功的時候,其實他本人都未必知道他是如何成功的。
什么是缺乏戰略思維?
比如捐書,有些機構的做法是,跑到地鐵口,求捐書,通常來說,人們就會捐家里的舊書。
聰明的公司選擇與“真維斯”合作,任何時候都可以捐助。
更聰明的做法,是與圖書館合作。每年把要扔的舊書,都收過來,捐給小孩。
如何具備這種能力?
1、養成系統化的思考能力
用關聯、動態、整體的思考問題。前段時間有本書《谷歌是如何運營的》,有一句話說:谷歌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是因為他一直在雇傭最優秀的員工。但是,在谷歌還是小公司的時候,那里有優秀的人會去呢,一定是選擇了正確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因此學習公司的模式一定要有時間思維,請你學200年的谷歌、2003年的淘寶、1985年的微軟。用戰略思考。
2、心中存儲因果律
比如:因為有了巨大的流量,于是就可以變現。
有了這種系統化的思考能力后,你就能用上帝視角看待商業,與你老板的老板,平等的思考。
商學院不僅是商學院和高管,而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本質上資源分配的問題,是管理的問題,和效率的問題。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你會生活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