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總直播筆記:
邊際時間成本
產品:頭部市場,邊際成本極低,幾近為零(爆款)
服務:分散市場,單一針對性的勞動(長尾)
產品產生頭部資源
音樂是產品
畫畫是服務
商業看產(行)業,產(行)業看企業,企業看事業
從商業看產業
人無我有,創造性主宰一切
人有我優,追求用戶體驗,工程技術瓶頸期
人優我廉,比價格,行業極限
從產業里企業
理解公司商業邏輯,做出最好最優的人生選擇
公司的核心價值是哪個部分創造的?那就是核心部門
成為公司最核心部分的職員,才能獲得更長遠發展。
老板比員工強在哪里?
答案:戰略。
老板選擇了正確的方向,人才,打法。。。
幸存者偏見----死人才知道怎么活
Ps:第一性原理的蒙面迷霧
戰略能力就是看破這些迷霧的能力
如何具備戰略能力?
公益事業的戰略思維
系統化思考能力(思維框架,Ps:大一筆記)
獨立的戰略思考
1,關聯思考:
2,整體思考:輸入和輸出
3,動態思考:加入時間軸(成功企業成功并不源于優秀的人才。要學巨象沒長大的時候)
存儲大量因果律,關聯思考,構建一個整體框架,然后在動態的環境下不斷打磨和優化自己的思維結構
杠桿(利用周圍一切可用資源,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
唯一可以買賣的最基本資源:時間
時間*杠桿
1,基本杠桿:專業(單價比別人高,但是時間有限,有上限)
2,進階杠桿:團隊(擁有管人的能力,管理別人的時間和能力,盡可能發掘利用人這個資源,培養和利用人力資源)
? ? 管理是一項平衡藝術。沒有最好的決定,沒有完美決定,只有最合適的決定
3,資本杠桿:對商業,對人的洞察。
向上管理:本質是影響老板,上級,他人的能力
所有關系最終都是基于價值的合伙關系。
我對別人的價值是什么?我怎么能夠幫到別人?
壓力型權力:來自職位,來自外部世界的權力,是由權利接受者來定的。別人拒絕接受,你將失去權力
動力型權力:專家權和表率權(幾乎可以影響所有人的權力,并且權力來自于對方的資源付出)
目的:讓老板手上的資源為我所用
1,好到讓老板無話可說,
2,不斷存儲影響力,
3,向上溝通
時間:是每個人最寶貴的成本、
單位時間成本:你的一個小時值多少錢?
《 一個出租車司機給我上的MBA課》
------------------------------------------------------------------
關于系統化思考能力
大一看的一本職業生涯的書上講到過這個這個問題,他的說法是自己的思維框架,當時也蠻重視,不過沒有因為不知道這么做也沒有經驗和積累,一直想擁有自己的框架,但是至今沒有建立起來,不過現在好一點的事,有頭緒了。
萬幸,找到了當時的摘抄。
(在筆記上發現了另一段:你1分鐘可以干什么?2分鐘?3分鐘?......60分鐘?
真懷疑那本書是古典老師寫的,也挺可惜的,這么早就接觸到了這種思想,但沒有用起來,也沒重視過)
以下是摘記的那段話(括號內是現補充的想法):
一個框架的必經之路:摸索----模范----復用----表達----記錄----優化
如果不模仿,就不會感覺到框架,如果不把感悟說出來,就不會有自覺應用意識,如果不把說的記下來,(就不會得到反饋比較,就不能反省)就不會成為自己的財富。
ISO三原則:把你想的寫下來,把你寫的做出來,把你做的記錄下來。
專業化→結構化→系統化(一通百通即如此)
會讀書的人,看懂別人思考的框架(現在那些老師們就是這個境界吧),不會讀書的人記住別人思考點結論。
不要對一個在某方面很成功的框架產生依賴,不斷地優化,甚至打破重構才有生命力。贏家永遠是最優先發現(和好好利用)新規則的人,世界就是在這樣的動態對抗中不斷進步的。
邏輯性強的人應該學一點感性知識的框架,藝術感好的人應該多學一點結構分析的框架(我還以為第一次接觸這個思想是因為羅胖,沒想到還要早)。
以上。
一開始不知道啥是框架,也不知道去哪里找,所以找不到。而且當時一開始就從構建自己的框架入手,所以更難了。應該先學習別人的框架,先知道它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其實就是系統化,有結構的思維方式。現在知道了不知道怎么做,不過慶幸的是當時的摘記里面寫了,非常高興。
另外,當時的摘記是那本書里我覺得很棒的思想,現在看來,許多還是很有益處的。而且我也就給這一本書寫了或者說記下了內容,就有這樣的收獲,如果好書都記得話,豈不是更有裨益?
每錯,這才是今天最大的收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