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著18歲的谷愛凌和蘇翊鳴,再看著自己的孩子,睡懶覺、拼成績、玩游戲、和你對罵,不少父母被激發(fā)出了強大又復雜的焦慮:
“為啥優(yōu)秀的孩子總是別人家的?”。
當然,我不會去談“天才”的谷愛凌們,因為我并不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他們的父母家世以及成長背景,更不會像某些文章的斷章取義,那只會徒增你的焦慮。
我的觀點一定沒辦法讓你的孩子成為谷愛凌蘇翊鳴,卻可以給到你一些思路,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指數(shù)。
那么首先,什么是優(yōu)秀?什么又是成功?
我知道這樣說會引發(fā)你的思考,因為很多人天天把優(yōu)秀掛在嘴邊卻很少深入思考優(yōu)秀究竟是什么。
人都很懶,只要把某個概念“固化”拿來用就好,何必想那么多呢。
比如多數(shù)人固化的成功概念:優(yōu)異的成績、閃光的名校、足夠多的錢、足夠體面的工作,外帶“受人尊敬”。
那么現(xiàn)在,需要你獨立思考一點點就會意識到:優(yōu)秀與成功是一種“本人的主觀體驗”,而非外在看起來的樣子。
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優(yōu)秀、幸福,是不是得去問問他本人??
02
說到這里一定有人質疑:難道我們不是活在世俗中嗎?沒錢沒工作談談何成功?人家奧運冠軍難道內在不認為自己優(yōu)秀嗎?難道外在的光鮮與內在光鮮不能并存嗎?
你是對的,我不反對,甚至還很贊同,外在看起來成功與內在感受成功,完全可以并存。
我也相信谷愛凌們內心也是自信的、幸福的、價值滿滿的——但這只是我猜的,她并不是我的來訪,所以只能猜。
就算我是她的心理咨詢師,她也未必跟我說實話,因為她也可能覺得自己“應該”幸福,因為全國人民都覺得應該幸福嘛。
如果我說一個清潔工在冰冷街頭啃饅頭是幸福的,你信嗎?你會本能不信,但你憑什么不信?又憑什么相信?你問過他嗎?
同樣的,你覺得孩子考了全班第50名肯定不優(yōu)秀,考了第一名肯定優(yōu)秀,但你問過他們么?
就這么簡單:優(yōu)不優(yōu)秀須他本人說了算,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無論你是他的咨詢師還是他的父母。
事實上,那個睡懶覺、玩游戲、考了第50名的孩子,多數(shù)情況下也會認為自己不優(yōu)秀,甚至很差勁。
但我假設開始他不這么認為,也許他認為自己“還好”,“沒那么差”。
但這是不被允許的,他從老師家長那里敏感覺察到了這個不允許,就像更小的孩子玩游戲弄臟了衣服一模一樣。
于是,他開始質疑“也許我是錯的,要不然為何他們都覺得我糟糕”,時間久了也就不再質疑,就會真以為自己很差勁。
然后他再用同樣的眼光去審視別人,以此無限蔓延,就變成了多數(shù)人眼中對成功和優(yōu)秀的定義。
這很可怕,會形成某種風氣,變成大眾評判的標準,來看待他人、世界,以及他們自己。
故此,當你覺得一個人優(yōu)不優(yōu)秀,其實就是你投射的價值觀,是“你覺得”,多數(shù)情況下,也是普羅大眾的投射。
03
既然知道另一個人的感受你說了不算,為何還要苦苦相逼?你的投射來自哪里?為何非要讓孩子變得優(yōu)秀?
因為你無法接受自己的普通。
人活一世,我為何少有成就感和價值感?為何自己說了算的空間那么稀薄?為何如此在意他人評判?為何碌碌無為?
這些問號就是你對自己的不滿,也總會本能逃避對自己的不滿,因為一旦直面就意味著你承認了失敗,羞愧難當。
于是,你開始“選擇性投射”。
你會讓另外一個人不再普普通通,最好這個人是可控的,最好他的不普通是由你一手“策劃”的,這會替代滿足了你的無價值感。
這個人最好是孩子,因為他是你生的、你養(yǎng)的。他在最初那些年絕對依附與你,且不會反抗,用來投射最順手、也最安全。
還有種情況,你覺得自己很“優(yōu)秀”才難以容忍孩子不優(yōu)秀:“像我這么成功的人怎能養(yǎng)出失敗的孩子呢?這讓我感到恥辱”,你看,你還想要優(yōu)秀遺傳下去。
于是,你從孩子生命開始那年就已經(jīng)在努力了,你用盡了一切方式方法糾纏其中,甚至不惜犧牲你個人,目的就是為了把他培養(yǎng)成才。
難道這有錯嗎?我的孩子我不管誰管?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談了太多關于控制的手段和方法,也相信你能區(qū)分你說的“管”有多少是赤裸裸的掌控。
在此我只想告訴你:你并沒有錯。
我必須站在你的角度理解你:因為原生家庭給了你太多創(chuàng)傷、因為你經(jīng)歷了太多心酸、因為你根本就沒有可依靠之人。
無論你曾對孩子控制還是忽視,都是身不由己的,是可以理解的。
理解目的只有一個:讓你允許過去的自己,以及容納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對你的第二個理解就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優(yōu)秀的人對孩子融入社會是有幫助的。
畢竟大家都這么認為,孩子越優(yōu)秀才能獲得更多認可,不至于被社會拋棄或遺忘,才更安全、更有價值。
04
除此以外,我更想說的是:
孩子更有權利獲得他自己想要的優(yōu)秀,而不是你安排的優(yōu)秀。
由于職業(yè)因素,我會接觸到很多人,他們已經(jīng)活成了“優(yōu)秀的樣子”:
他們畢業(yè)于頂級學府,諸如清華北大甚至斯坦福,有的還是高考狀元,學術造詣很高,有些人是博士導師,有些人是頂級專家,什么金錢豪宅名譽地位權力這些東西也都正在擁有。
可以這么說,曾經(jīng)作為孩子的他們,已經(jīng)被培養(yǎng)成了這個世界上最精英的群體。
父母當然引以為傲,回老家一趟那真是榮歸故里光宗耀祖好不氣派。
然而,在他們的內心卻另有一番景象:在那里,他們充滿不安與自卑,充滿孤獨與空虛,充滿如臨深淵的恐懼與焦慮。
更讓他們痛苦的有兩點:
第一,必須繼續(xù)維系這優(yōu)秀,絲毫不能回落,否則就會萬劫不復;
第二,真心親密關系極少,沒人理解,最怕回家。
那么請問,若是你的孩子,你愿意看到他們如此嗎?
顯然你也看不到,因為他們從小就學會了隱藏,只會給你看到他優(yōu)秀的一面。
因為他們怕傷害到你,一旦讓你知道他們內心其實很痛苦,并且這種痛苦從小就有,你會崩潰掉。
不得不說,我見了比你想象的還要多的“優(yōu)秀人士”,內心卻不快樂。
但你千萬別被我嚇到,因為這些痛苦在不優(yōu)秀的人那里,也有。
換句話說,優(yōu)秀絕不是一個人幸不幸福的指標,只不過這樣說是為了形成某種反差,好讓你理解真正重視孩子的是什么。
我以為:重視孩子作為一名普通人的快樂,要優(yōu)于他作為一名成功人士的痛苦。
我的思考是如此簡單:
孩子發(fā)自內心感受到快樂滿足越多,就越說明他的優(yōu)秀和成功,也就越容易獲得現(xiàn)實層面那些優(yōu)秀。
一個對自己很滿意的孩子,一定會找到他熱愛的生活方式并堅持下去,而這種堅持完全是自發(fā)自愿的,也就更能夠享受其中。
如果一個人很享受地堅守某種東西(信仰),則一定能帶來金錢名利與尊重,而且還是順帶的,不費勁。
05
到這里你會問:“那么,我如何才能幫孩子做到這一點呢?”
是的,希望你這么問的前提是經(jīng)過了獨立思考之后的慎重決定,而不是要我給你一些具體辦法,來直接把孩子變得內外兼優(yōu)。
因為,你、我、我們都做不到。
但我還是決定給你一些建議,但這不是某種具體辦法,而是思路。
第一個思路:允許孩子給自己的生活“賦予意義”。
各位知道什么是“空心病”吧,如今空心病越來越“少兒化”了,甚至在小學、幼兒園就有。
簡單而言,這種現(xiàn)象就是“無意義感”。
包括但不限于“抑郁情緒、自卑、自閉、情感麻木、自殘自殺傾向、空虛”。
一個內在認為優(yōu)秀的孩子,首要標準就是“他活著是有意義的”。
用大白話說就是“活著的奔頭”:
我深知為何而活,并以此為信仰,且這個過程充滿了價值與成就,即便有很多挫折我也會努力克服,克服本身也是快樂居多的。
那么,“無意義感”的來源就再明顯不過了:
第一,活著是為了他人;第二,沒人在意我這個人本身。
換位思考,如果我的價值都是為了活給別人看,承擔別人的情緒,按照這個世界給我安排去做,那我一定覺得毫無意義。
甚至我都“意識不到毫無意義”,因為沒有了“我”,何來思考呢?我就只是覺得活著很虛空,想死。
另外我會很孤單。
因為別人都在意我飛的高不高,沒人在意我飛得累不累、辛不辛苦,這樣的關系越多,我就越孤單,“沒人看見我”。
讓孩子給自己賦予意義究竟是什么呢?
我女兒從一年級開始著迷“手工制作”,沒任何人教過她,她會自發(fā)查資料學習和制作。三年來,她幾乎每天都會制作各種小物件,并把每件物品展示給我們看。
有天我開玩笑道“給你報個手工課咋樣?或者報個班精進一下?”,她連忙搖頭還有點怕。
是的,“做手工”就是女兒給自己生活賦予的意義感。
其中她完全獨立、完全自己說了算、完全自由。我們多數(shù)都不干涉,當然偶爾也會說幾句,比如早點睡吧、啥時候寫作業(yè)呀之類。
允許孩子在生活中哪怕有一項東西是他完全可控的,并至少不反對,就是協(xié)助孩子給自己賦予意義感,畢竟,現(xiàn)實中他們幾乎沒有自己說了算的東西。
這里你也許會想到網(wǎng)絡游戲,但那又怎樣呢?你所擔心的只不過是怕他耽誤學習而已,說白了就是怕他的事兒影響了你的事兒而已。
一旦想把孩子的意義感據(jù)為己有,他的意義感就消失了。
比如我想給閨女報手工班。也許這會讓她做的更加美觀精致,卻失去了意義感,本質來說,這個手工就不再是孩子心里的那個手工了。
以此類推,一旦把沒用的愛好發(fā)展成目標任務,它、連同它帶給孩子的情感都消失殆盡。
允許孩子做些“毫無用途”的事情并沉浸其中。其結果往往就是他會自發(fā)把這個發(fā)展成優(yōu)秀。
06
第二個思路:切莫“矯枉過正”。
很多父母會無底線給孩子自由,對孩子盲目支持接納,生怕控制孩子給他帶來傷害,這在本質上就是“忽視”。
沒有規(guī)則就沒有自由,恰當?shù)墓芙桃馕吨踩_@很悖論,但孩子內心的事實卻是:
“我討厭控制,但又希望父母對我提出要求,這會讓我覺得被關注,同時,又希望達不成他們的要求時,也是被允許的”。
這個心理的重點在于后者,比如你規(guī)定孩子玩游戲20分鐘,當他偶爾玩半小時的時候也死不了,你也沒辦法,也沒有巨大懲罰。
——這個過程,叫“自由”。
所以必須要管孩子,只是別把管教演變成控制。
比如這三種情況就必須要管:
第一,孩子主動求助;第二,孩子情緒與平常反差較大;第三,孩子社會功能失調(比如輟學、生病、嚴重失眠、飲食障礙等)。
“控制”與“放任”之間有個連續(xù)譜,你要根據(jù)自家情況找到一個“度”,這個度就是你的位置,切莫左右搖擺或輕言放棄。
第三個思路:提供“放松”的家庭氛圍。
放松的家庭氛圍是一種味道,在孩子心里會比你敏感十倍,依據(jù)我的觀察思考,讓孩子感受放松只有2個前提:
第一,你是如何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
是努力克服還是原地爆炸?是尋找資源解決還在孩子面前崩潰流淚?更有甚至,你會有意無意讓孩子承擔你的情緒。
這簡直太常見了,太多父母發(fā)脾氣并不是全因為孩子,而是自己的焦慮和壓力。
反之,當你妥善應對自我的情緒,也不會讓孩子覺得欠你什么,那就是一個放松的家庭氛圍。
第二,你是如何處理與伴侶關系的?
如果吵架、冷戰(zhàn)是你們的夫妻日常,家庭氛圍絕不可能放松,無論你對孩子多接納,都無法阻止他犧牲自己來承擔你們婚姻的壓力。
婚姻是你們的事,不要動不動威脅孩子,甚至把孩子當做要挾對方的籌碼。
最后,建議你同樣能用本文思路來對待自己。
文:冰千里? (知名心理咨詢師,心理學作家,研究親密與孤獨、內在小孩,著有《解鎖親密關系》、《親密而獨立》、新書《心靈書寫》全網(wǎng)熱銷中,教你如何通過寫作自我療愈!個人公眾號:冰千里(bingqianli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