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
以前對這句話沒什么深刻的理解,現(xiàn)在讀著才知其真意。每一則故事,每一段人生,每一個結(jié)果,都由突發(fā)的偶然和行為的必然組成。
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不知有多少人知道《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司馬光所著。
我看的是譯釋過的版本,沒有原文,不知原文是何風(fēng)采。
單單通過現(xiàn)在這個版本,窺一斑而知全貌,沒有作者主觀的褒貶議論,只是就故事做完整客觀的敘述。
讓讀的人自行體會,何為功成?何為名就?哪些事情值得?哪些事情不值得?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也是為什么這本書看的極慢的原因,常常看著看著不勉陷入沉思、喟嘆。
書中大多數(shù)故事在歷史課本中,在一些文章的故事引用中,在生活茶余飯后的聊天中,都有所聞。
故事從春秋末年開始,以編年體裁貫通戰(zhàn)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他所在的宋自然是不敢寫的,共記載了1300多年間的歷史,耗時19年。
目前剛剛讀了上冊的三分之一,剛好是在漢朝中期。
其中印象最深的,霸王項羽,后世的各種文學(xué)作品中經(jīng)常見到的人物,他最后無疑是“失敗”的,但他真的失敗嗎?
他其實極有自己的想法,救趙時果斷斬殺頭領(lǐng)上司,自封霸王;也極有情感,不管是劉邦對被俘家人的不擔(dān)心,還是最后無顏反回江東,而江邊自刎。
但自古,都以成敗論英雄,這樣一個有血有肉,有膽有情的人,最后卻因為劉邦的千金懸賞,慘遭搶奪,身首異處,頭,四肢分別被人割下,用來請賞。
它是故事嗎?
比之故事更讓人又愛又恨,恨天不公,恨世無常,讓人嘆惜,不能自已!